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小学食堂安全,先从解决承包问题开始 |
文章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14/6/14 16:56:30 |
|
5月23日,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所小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数十名学生出现中毒症状入院治疗,但事发虽已20天,当地宣传和教育部门仍未正式通报详情。(6月13日《新京报》) 虽然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原因等细节还不清楚,但看到村民透露的消息:事发食堂系原校领导亲戚承包,似乎一下明白了什么。长期以来,学校后勤食堂就是一个油水多多的部门,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其实是一个稳赚不亏甚至是暴利的行业。于是,一些商人和关系户动起了歪脑筋,不惜代价、削尖脑袋往里挤。一旦进入,势必要把前期的寻租成本分摊到学生头上,靠偷工减料,聚敛横财,结果是饭菜质量越来越差,甚至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标准。学校管理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吃了别人的嘴软,也懒得管理和监督,甚至还主动设租,将经营权当作讨好的礼品,送给当权者的亲戚朋友。这样,学校、政府和承包者就成了“利益同盟”,而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被忽视了,成了承包商追求利润的赚钱工具,饮食质量得不到保障、安全自然受到威胁。 正是看到了外包的明显弊端,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就出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要求,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已承包的,合同期满,立即收回合同期未满的,给予一定的过渡期,由学校收回管理。但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食堂承包还是迟迟收不回来,依旧稳如泰山,安之若素。其中缘由,无外乎纠葛复杂的利益关系裹足。 学校食堂究竟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食品的安全与卫生?笔者以为,首要在于解决承包难题,从打破垄断经营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杜绝外包、实行零利润经营。应该说,内包和外包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不能偏废一端。既要有内包的规范管理,也要发挥外包的竞争活力,既要看到自主经营可能的低效无力,也要看到外部承包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在这方面,部分高校的先进经验可以被借鉴,如加强对进入商户的资质把关和后期监督,形成公家食堂与私人食堂并存的局面,在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为食品安全提供多一重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