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告别赖“茅”:茅台镇中小酒企如何自我救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14/3/29 9:36:12  

 [编者按]茅台集团难傍、“特供”产品遭遇清理,习惯“寄生”的茅台镇小酒厂们,在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间如要存活,或壮大自主品牌,或走向整合。

  3月15日,茅台集团在贵阳当地媒体上发布一纸声明,维护赖茅商标专用权。这意味着茅台镇除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外,上千家中小酒厂再也叩不开这一道通关之门。

  剥除“特供酒”和“赖茅酒标识”这两件“马夹”,暴露出来的是仁怀市酱香型白酒业中大量小酒厂依靠销售大量无品牌的散酒、基酒而度日的现实。

  而在宏观经济下行、行业深度调整的漫长严冬,加上此次“赖茅”商标使用的叫停,或将使茅台镇大量“草莽型”小酒厂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研究贵州白酒业多年的贵州籍白酒专家万兴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茅台镇的中小酒厂并不善于做营销,以前都是以出售基酒或做贴牌为主。但今年在多种原因之下,很多小酒厂的资金链面临断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茅台镇调查期间,从仁怀市酒类发展局得到的消息称,当地至少有三成小酒厂已停产或被出让。

  无品牌寄生:赖“茅”文化

  地方政府对白酒产能的追逐,造就了仁怀市包括茅台镇上千家酒厂在鳞次栉比、规划混乱的厂房里共生。

  仁怀市质监局食品质量科长陈胜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截至今年2月,该市包括批了还没有办下来、以及从云南和四川外迁过来的白酒生产企业,所有许可证未到期的白酒生产厂商不超过300家,但小作坊估计有千把家,有些所谓的小作坊比有证的企业还大“。

  然而,在仁怀产量绝对占优的中小酒企,实现的产值却相当弱小。仁怀市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仁怀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30万千升,其中茅台集团实现白酒产量5.9万千升。然而,在白酒企业总产值380亿元的盘子里,茅台集团就有近300亿元,其它企业的贡献不过80亿。

  换句话说,茅台集团每生产一万吨酒,可以创造50亿元的产值。而对仁怀市其他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来说,同样生产一万吨酒,只能换来3.3亿元的产值。其余不上规模的小作坊产出比则更低。

  如此,在茅台集团这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下,无数中小酒厂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寄生依附,就不足为奇了。

  共享“茅”文化是最简单的攀附方式,小酒厂旗号打得最多的是“茅台镇”。仁怀市工商局长袁逸新说,国家《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为区别企业同名,有的企业名称必须带进行政区划,但区划名称只界定到县一级。在茅台镇,以该镇名称冠名的酒厂比比皆是,怎么取名也和茅台集团是“同乡”。还有“茅泉酒业”、“茅合集团”等,不能同名也要形似兄弟。

  钻商标空子在茅台镇早已泛滥成风。赖茅商标最早由茅台集团注册,因一直未使用、过了商标续展期,后被撤销。但在长达数年的商标复审异议期内,茅台镇的各种“赖茅酒”早已卖到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开欺骗消费者。

  这些品牌乱、价格乱、产地乱的赖茅酒里面,灌装的都是散酒。即使有质量上乘的基酒,但因赖茅商标在确权前不受法律保护,仁怀市只能征收散酒税。有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贵州财政收入因此损失累计上亿元。

  不过,在国家执法部门和茅台集团的专项打假下,傍茅台、仿茅台、侵茅台等违法行为的成本越来越高。2012年,仁怀市工商局不予受理标示“茅台镇”的企业名称核准申请就有56份。当地还拆除取缔了茅台镇上随处可见的“茅台镇白酒”,“茅台白酒”、“茅台散酒”等极易混淆真假的店招和广告牌。

  茅台集团难傍了,高档白酒的公款消费又让茅台镇的小酒厂们看到了新的寄生机会——借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军队的名义,生产特供、专供、专用、内参酒。而政府对“特供”产品的严厉清理,又使得这些小酒厂的寄生机会大为削减。

  品牌整合:回归作坊制度

  如今,寄生衣正被撕去,茅台镇的小酒厂救赎之路在哪里?

  仁怀政府试图改变茅台集团“一枝独秀”、整合小酒厂,但这一计划并没有如期完成。

  按照《仁怀市中小白酒生产企业资源整合指导意见》,要在2010年前将仁怀市白酒企业整合到百家以内、取缔市内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白酒生产企业。然而,离目标达成期限早已4年过去,仁怀全市如今共有注册生产销售白酒企业1167家,其中白酒销售企业869户,白酒生产企业298户。上百亿产值的企业只有茅台集团1个,产值上亿元企业有30家。

  “政府要放弃一味靠产能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年2月,万兴贵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要把茅台镇的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就要靠文化转化为品牌优势,靠品牌转化为产品优势。

  他说,尽管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但茅台镇的酱香白酒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到300家的白酒生产许可证、酱香型白酒的核心腹地、甚至为数不多的勾兑师,都是稀缺资源。

  然而,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地方政府现有重视程度还显得远远不够。万兴贵说,尽管政府每年有支持企业创著名商标的计划,但无前置条件来鼓励企业创名牌,这样的奖励是滞后的。

  目前,仁怀市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贵州省著名商标”98件,“贵州省名牌产品”9个,“贵州十大名酒”4个,但这些名牌大多集中在茅台集团一家。

  那么,当自身品牌难以做大,靠整合来实现品牌的救赎,能不能成为仁怀众多中小酒厂的一条出路?

  去年11月,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宣布和茅台镇金酱酒业联姻,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娃哈哈出资控股80%,金酱酒业以其现有资产入股20%。公司由金酱酒业生产“领酱国酒”,由娃哈哈的渠道进行销售。

  春节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茅台镇采访时发现,娃哈哈的此次收购,已对当地其它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

  曾深陷赖茅商标争夺战的南国酒业总经理程大海告诉记者,娃哈哈到茅台镇,带动了白酒相关产业,比如灌装。宗庆后曾看中南国10万吨的白酒灌装生产线,希望按每瓶酒加工费0.80元/瓶为其代工。不过,后来订单被茅台镇国宝酒厂以0.70元/瓶接下,每天灌装量在1万件(6瓶/件)以上。

  但也有企业对整合抱以犹豫态度。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宗庆后来在茅台镇其实找了多家企业,但有的企业如夜郎古酒厂因担心失掉控股权而谈空。

  “仁怀白酒产业的整合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企业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规模大,有些市场开拓建设好,有些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已形成良性循环,不同企业在整合的利益谈判中很难形成双方都可接受的条件;二是部分企业没有现代企业意识,坚守‘老板’思想,坚持家族式经营,难以接受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难以很好参与整合。”仁怀酒发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相比之下,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显然更强。记者在仁怀工业园区看到,尽管深处行业低谷,但这些投资规模亿元级的企业无一停产。

  “随着大企业大品牌的进入,花中选优,不诚信经营和品质差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从而加速产业升级。”万兴贵说,茅台镇的中小酒厂必须放弃小而散的家族思想,回归酱香型白酒的作坊制度文明,重归酿造本质,才能在这轮白酒调整中真正存活。

  毕竟,贵州白酒看仁怀,仁怀白酒看茅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