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科学看待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报 更新时间:2014/2/25 10:05:25 |
|
自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以来,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始终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一旦某个食品,甚至食品的包装被曝含有"塑化剂",哪怕极其微量,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达到了"谈塑色变"的程度,无形中给该产品下了"封杀令". 2012年"酒鬼酒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包装、容器、输送管道、加工机械引入塑化剂污染的高度关注,使人们产生了"包装中塑化剂等同于食品中塑化剂"的误解。但食品专业人士认为,应科学看待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其内容物中的食品含有塑化剂,更不能据此判定该种食品不安全。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2011年以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多个法规及标准,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容器中的塑化剂含量做了相应的规定。 食品中塑化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带入的;二是食品加工、传输和包装等过程产生的。前者是直接添加或引入到食品中的;后者是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迁移污染的。 关于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多个实验室都发现并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包装物即使含有塑化剂,也不一定迁移到食品中,例如,塑料包装中虽然含有塑化剂,但不一定会溶出、迁移到食品中。江苏常州进出口工业与消费品安全检测中心国家食品接触材料实验室对100多份样品试验研究发现,包装中含量低于5毫克/公斤的塑化剂,采用油脂类食品模拟物正己烷和异辛烷分别在室温、2小时和60℃、1小时的条件下,其迁移量均小于0.1毫克/公斤。在所测样品中,即使含量大于100毫克/公斤的塑化剂在水性或酸性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也均低于0.1毫克/公斤。 因此,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食品中含有塑化剂。目前,经过一系列的塑化剂风波之后,塑料原料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塑化剂的管控,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行为。但因长期的环境和管道污染导致的塑化剂残留,还需一个逐渐消除的过程。如果食品包装物中不含塑化剂,肯定不会发生塑化剂迁移的问题,控制包装中不含塑化剂是终极的目标,也是保证食品免受包装污染的完全之策。但在塑化剂逐渐退出整个化工原料生产工艺和环节的过程中,当发现微量塑化剂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将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风险与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等同,而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估其迁移量,再评判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