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黑作坊食品入校曝出怎样的监管漏洞 |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更新时间:2013/12/6 15:41:45 |
|
污水横流、臭味扑鼻、苍蝇乱飞……无证无资质生产的黑作坊食品会流向哪里?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不外乎街边档或监管较松的菜市场等。然而,若有人说,其中部分源源流向校园食堂,相信许多人都会错愕甚而愤怒——这是真的吗? 这两天,城中媒体连续报道,证实确有其事——有记者星夜暗访跟踪送货车亲眼所见的事实为证,也有黑作坊的“出货单”为证。在黑作坊的客户群里,既有高校,也有中小学和知名幼儿园。据报道,已有一所被曝光的高校处分了相关责任人,而那些没被曝光或查处的校园食堂,结局又会如何?更重要的是,人们不知道,从阴暗污秽的黑作坊通往洁静堂皇的校园食堂,其间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它暴露出的,又是怎样的监管漏洞? 食品安全是近年公众最为关心的民生焦点之一,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而校园食堂,作为人多面广而又较敏感的就餐场所,更应是监管保障的重点。正因如此,近年来,广州已多次印发了《学校食堂卫生管理指引》,其中对校园食堂责任人、建章立档、餐厨卫生以及食材检验,包括采购环节等,事无巨细,均做了规范。若这些条条框框都能真正付诸实践,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防护墙可谓“固若金汤”。 然而,现实的吊诡就在于许多贴墙上、挂嘴上的规章,一遇行动就变形走样。据报道,在被曝光的高校食堂,赫然挂着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和“优秀食堂”等牌匾,不知当初颁发这些奖牌,到底是按什么标准评比的?是授奖者的疏漏还是获奖方善做表面文章?按照校园食堂卫生“指引”,“采购食品应向供货方100%索取卫生许可证、卫生检验报告书等”;“采购肉类食品必须100%是定点屠宰场,100%索取卫生检验合格证明”,等等。那么,这些100%无证的黑作坊食品,又如何乔装打扮溜进了校园食堂? “变通”渠道当然有的。某黑作坊就“借”用了一家有正规牌照的公司的证书。从“黑幕”交易可看出,某些校园食堂还是有点“规则意识”的,所以要对方提供证照,但也仅限于此,只要有“照”,哪管它的食品是否张冠李戴、合不合格,无所谓。“照”也就是糊弄监管。由此不难发现,在黑作坊食品走进校园食堂的过程中,“监管”是有的,一次次发了文件“指引”;有些单位台面上也“贯彻落实”了,汇报时肯定“100%”做到了,只是黑作坊的货却混进了校园!谁又该为其中的漏洞承担责任? 诚然,黑作坊食品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校园“大厨”,无疑在于“价廉”。这对要应付物价飞涨的校园食堂来说,是个难以抵挡的诱惑——无论食堂还是经手人都有可操作的“利益空间”。至于价廉的背后是否以次充好,是否有安全隐患,要么心存侥幸,要么利字当头。总之,“安全”和“利益”一交锋,安全就靠边站了。但是,近年频频引爆舆论的诸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公共事件,最初的诱因哪个不是“利”字? 无证黑作坊食品挤进校园本已令人担忧,而更让人震惊的是,有些黑作坊竟将打入多少学校食堂作为“品牌”公然印成宣传单争抢生意,足见这种“黑市”已处于半公开化。同时,也映射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如果监管对此仍旧视若无睹,不仅是对广大学子食品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而且,曝出更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恐怕也是迟早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