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水质检测上千次后流入居民家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13/8/24 7:48:13  

昨天,记者从市自来水集团获悉,目前已采用国内外领先的水处理技术。在处理地表水水源时,除常规工艺处理外,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深度处理工艺。

  从原水取水口到水厂,再送到千家万户过程中,会经过吸附水藻、消除致病菌等各项工艺处理。据了解,每天在水厂内,均有上千次检测,确保出厂水水质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净水揭秘

  活性炭

  取水路上吸附水藻

  市水务局今年1月公布的北京中大型水库水质数据表明,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北京重要水源地的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从历年数据来看,密云水库的水质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但近些年也呈富营养化的趋势。

  但每年8月起,由于光照充足,库水内藻类就会增加,土腥味随之加浓。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说,原水内藻类增多,就会带来更多的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MIB)。常规制水工艺并不能完全将其消除,虽然各项检测指标合格,但自来水输送到居民家中烧开一闻,怪味儿就会散发出来。

  “对付烦人的水藻,我们可以‘一招毙命’。”技术人员的“杀手锏”就是粉末活性炭。“活性炭会吸附水中的藻类,形成大颗粒,在水厂就很容易将其沉淀、过滤掉。”负责在取水口投炭的第九水厂副厂长陈有军说,从取水口到水厂,要经过70多公里的路程,这样活性炭就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吸附作用。

  次氯酸钠

  送水路中除致病菌

  每天近30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在全市近1万公里的管线内流动,如何保证水中没有致病菌?林爱武在一张纸上写下了“NaClO”,这个分子式代表的就是次氯酸钠。

  自来水在出厂前还要用氯消除水中的致病菌,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是人类目前为止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美国自从对饮水用进行投氯消毒

  后,大幅度地降低了伤寒病的发病率。

  不过,投氯消毒加氯加多少,非常讲究。氯加得过多,会导致市民家的自来水氯味太浓,更重要的是产生过多的消毒副产物。氯加得过少,在管网输送过程中会挥发导致含氯量过低,已经被消灭的致病菌又会滋生,很难保证在管网末梢的菌类含量符合标准,投氯的目的就无法很好实现。

  超滤膜

  可过滤长途输送水

  承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水的郭公庄水厂将采用膜过滤技术对原水进行处理,这是继第九水厂、309水厂后本市第3个采用膜技术的自来水厂。技术人员说,通过膜过滤,本市将制出“纳米级”洁净的自来水。

  “膜处理是让水通过排列紧密的膜丝,只有水分子才能通过。”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说,水中的藻类、致病微生物、细菌等大于0.01微米的悬浮颗粒都将被拦截在膜丝外,使最后生产出的自来水,水质十分清洁。

  第九水厂膜处理车间内,几个巨大的膜处理池中,待处理的水水体浑浊,还冒着气泡。几分钟后,池中的水量明显减少。“在膜丝中间,有一个中央集水管,通过负压将洁净的水吸入。”而膜外截留和膜反洗后的杂质将沉淀到膜池底部,随刮泥机进入泥斗由排泥泵排出。

  “送来膜过滤车间的水,都是水厂中本应排放的反冲洗水等工艺用水,这些水经过处理后还能制成自来水,实现了原水100%利用无浪费。”第九水厂副厂长陈有军透露。

  “超滤膜主要应对水质相对复杂的原水,而南水北调原水经过长途的输送,水质的不确定性增强,适合使用超滤膜技术。”北京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透露,郭公庄水厂建成后,每天将有50万立方米的原水通过超滤膜制成自来水供市民使用。

  □数说

  10000

  每天近30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在全市近10000公里的管线内流动。

  1240

  光二级检验,在线监测的仪表有上百块,一天的“日常”检测高达1240项次。

  106

  本市自来水生产坚守三级水质检测制度,确保自来水水质达到106项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100%

  送来膜过滤车间的水经过处理后还能制成自来水,实现了原水100%利用无浪费。

  □检测揭秘

  24小时检测上千次

  每天凌晨2点,北京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全自动化作业的制水车间内,忽然多出了几个人影。几名值班人员提着水桶、烧杯等大大小小的家什奔向了各个取水点,开始了新一天的水质监测。从此刻开始,24小时内,仅水厂内部就要进行上千次的水质检测,只为市民能喝到安全、甘甜的清水。

  刚刚取来是水样,在操作台上稍微放置一会儿后,又被迅速倒入一个带盖子的试管中。在吸干试管外面的水后,迅速插入一台蓝白相间的浊度仪内。十几秒后,液晶屏幕上显示的读数0.15被抄录在水质检测记录上。

  “仅浊度一个指标,值班班组就要每两小时检测一次来水浊度、沉淀池出口浊度、无烟煤滤池出口浊度、炭池出口浊度。”北京自来水集团第九水厂副厂长陈有军拿出一本水质记录本,在第九水厂,所有的水进入供水管网前,都要经过集团级、厂级化验室、运行车间的三级检验。光二级检验,每类水样每天要进行浊度、氨氮、嗅味、COD等10项检测,在线监测的仪表有上百块,一天的“日常”检测高达1240项次。

  不放过一个致病菌

  在第九水厂厂部办公楼3层西侧尽头是理化实验室。接过水样的手工检测组技术员找来了装满标准比色试管的架子。水样倒进经过几次冲洗后的试管,迅即被点入几滴检测余氯浓度的药品托力丁。“托力丁与水中的余氯反应后会变色,我得选出颜色最相近的比色瓶,再记录瓶上的读数。”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技术员赵大姐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理化实验室的旁边,就是细菌室。“水厂为啥还设细菌室?”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医院才会涉及细菌检测。

  “这里做的是水中的细菌培养和检测,我们不能放过1个致病菌。”陈有军说,“这间实验室一般不对外人开放,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透过玻璃门窗,可以看到里面的技术员正在摆弄着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瓶瓶罐罐。

  陈有军说,目前第九水厂的原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原水清洁度很好,经过一般制水工艺处理后的自来水里就很少能发现致病菌了。

  进口鱼“试喝”原水

  本市自来水生产坚守三级水质检测制度,水厂运转班组、水厂化验室和水质监测中心分别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终端用户水进行全过程水质监控,确保自来水水质达到106项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目前,本市水质检测能力达到205项,水质监控水平高于国家标准要求。

  在监测水质方面,第九水厂还有“生物武器”。在第九水厂的一间实验室里,可以看到五台一人多高的机器。北京市第九水厂厂长助理张春雷介绍,这几台机器就是水源预警系统。其中一台装有生物菌群,这些肉眼看不见的活细菌对不同的水质环境极为敏感,稍有与它们正常生活状态有异样的水环境,它们都能做出激烈反应,通过计算机报警。

  打开另一台机器的前盖,可以看到里面并排放着8个透明的、大小与茶杯差不多的小玻璃罐子。每个罐子里都有一至三条不到一寸的小鱼在畅快游弋。这种不起眼的小鱼就是大名鼎鼎的进口的国际医学用鱼青鳉鱼。青鳉鱼是一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的鱼,水质细微的变化都能引起它的异动。微型传感器密切跟踪拍摄青鳉鱼的活动并通过三维数据传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通过判断青鳉鱼的游动是否发生变化监测水质是否有变化。

  “小小青鳉鱼是在替全市近2000万市民‘试喝’原水啊!”陈有军说,一旦发现小鱼死亡或异常,就意味着水质可能出现问题,水厂就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