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试论食品安全伦理 |
文章来源:法律教育网 更新时间:2013/7/23 15:33:59 |
|
论文摘要:2012,食品安全很忙,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总结了当前食品安全的4个现状,从企业、政府、媒体三个社会主体角度探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 伦理 道德 主体 蓝矾韭菜、瘦肉精、皮鞋酸奶、甲醛白菜、地沟油、消毒水可乐、染色馒头、毒豆芽、涂蜡苹果……几乎每天都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充斥于耳。2012,食品安全很忙,关于食品的讨论无论广度或深度都达到了历年至高点,从“什么不能吃”到“还能吃什么”,一时间,人心惶惶,谈食色变。温总理曾评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一、食品产业乱象叠出 民以食为天,作为保障生命最基本的食物,如今却让人不禁担心食品是否安全,食用后是否影响健康。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黑心肠” 生产条件脏乱差、众多不规范的黑作坊具有极强生命力,每年有大量质量低劣的食品从黑作坊流向市场。前段时间爆出的已赚百万元利润的浙江黑心厂家就曾收集大量动物废弃内脏和动物皮熬成火锅所用的油,流向江浙一带。地沟油、蜜饯等均属于这类,让消费者胆战心惊。 (二)“假面具” 食品生产商、加工商、销售者极尽手段弄虚作假,添加成分类似、价格低廉的物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如皮鞋酸奶、皮鞋胶囊,消毒水可乐,使消费者真假难辨,防不胜防。 (三)“药你命” 果蔬从开始生长到最后成熟,为了防虫咬,得喷大量农药,残留农药超标,有些果农私下吃水果都要削皮,不知其他果农是否吃自产果蔬?真可谓易粪相食。有些食品为了卖相好,保质时间长,在各环节非法使用添加剂,甚至是根本不能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蓝矾韭菜、瘦肉精、甲醛白菜等,这些化学添加剂食用过后,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 (四)“玩概念” 现在各市场、超市卖家摆满了价格昂贵的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纯天然、无公害食品,贴着高科技标签的纳米技术食品、转基因食品充斥卖场。在不知转基因食品是否无害的情况下,花样繁多的高科技产品让消费者云里雾里。 二、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探究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横行,被社会大众广泛谈论的原因可按主体分为企业、政府和媒体。 (一)企业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已然入驻人们脑中,成为主要价值观。食品企业利字当头,为了追求巨额利润,违规作业,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用非法添加剂,贿赂公务人员,不择手段,更有甚者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代价。如前几年三鹿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很多婴幼儿因此肾衰竭、丧命,简直是企业道德沦丧最极端的案例。另外,作为社会企业,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诚信,没有承担起该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只知向社会大众无止境的索取经济利润,没有对社会做出相应回报,社会企业责任意识淡薄。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我国食品出产流程采用的是“分段管理”,有7部法律与8个部门同时监管,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可能会交叉,权力界定不清晰,行政成本高。有个别部门违规执法、执法不力,甚至不作为等,这些都削弱了监管力度。如此多头管理,还会在“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前提下频发食品安全的人祸,可谓讽刺。同时,有些法规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政府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也不够,相比欧美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威慑力不够。一些黑心商家只需付出较少的违法成本,仍能获得高额利润,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媒体在愤怒的质疑声较多的冲向企业和政府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了还有个很重要的主体。邓如在食品安全报道中道德失范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报道中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一些媒体炮制新闻,发布虚假信息,一味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功利想象中;媒介审判和受贿新闻也屡见不鲜。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一旦出现了令公众感兴趣的新闻,媒介就会蜂拥而上,新闻报道的天平就会大大倾斜至热点新闻,造成媒介资源分配不均,媒体夸大问题程度,一味追求轰动,过度炒作问题事件,以讹传讹,损害食品行业的正当权益,严重危害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企业1.增强诚信道德意识,建立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可否认,企业的使命在于趋利,但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企业作为社会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道德载体。食品产业是道德产业,产品如人品。正如价值观对于人的作用一样,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引路明灯,在当今拜金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企业更应当树立良好的诚信信誉,构建诚实守信、守法的企业文化,为自己设立一个道德底线:不要以伤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为盈利的代价。同时,应该将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化,引导食品行业职工规范生产,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将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安全。 2.加强对食品生产流程的监管三聚氰胺事件后,三鹿高管认为,这些牛奶是有些养牛户私下添加非法添加剂,而后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最终被企业收购,因此企业是代人受过,这与双汇集团对于瘦肉精的反应不谋而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食品生产流程的监管,首先就应该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和监督原材料进入食品生产流程的路径,同时要检验工艺、成品各个环节,保证产品安全、卫生。 3.食品召回制度一个好的企业信誉,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去维护,但要毁掉一个企业的良好信誉,一夜之间即可。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首要负责人,在出现食品问题时,应当勇敢的站出来,及时将问题食品召回,替消费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着想,保障消费者权益,赢得良好的企业信誉。 (二)政府1.制度改革福布斯认为,在一个人对人是狼、人人都是刀客的社会,建立起完善的契约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经说过,虽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做了一些改变,但最新的监管模式仍是分段管理为主,制度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我们可学习西方国家,尝试将食品监管的权力和责任集中到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部门,权力集中化,并对食品监管采用品种监管,责任落实到监管小组,这样,确保生产每个品种的产品,生产流程过程中都有相应监管小组在监督,权责明晰。 2.完善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法规坏制度让好人做坏事,好制度让坏人做好事。政府要完善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法规,加大监督力度,在食品生产的源头、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一旦发生有安全问题、制假、售假,都要将恶徒绳之以法!绝不留情!同时,设立群众监督奖励制度,鼓励全民踊跃监督,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对于企业而言,政府可参考犯人船理论,给予企业一定产品安全考核期,考核期过后如果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给予奖励或者一定政策优惠。奖赏分明,双管齐下,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约束食品行业的违法行为。 (三)媒体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本质灵魂是客观、真实,媒体不能以偏概全,用个案推及整个产品行业甚至整个食品行业,媒体应当尊重事实,客观报道,在热点新闻面前应当守住职业道德底线,不要过分夸大事实,否则会给公众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处处、时时都有的错觉,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也会伤害部分企业的正当利益。另外,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手段,应当尽力为公众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增强群众识别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强化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这样,全民素质提高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就少了,群众辨别好坏产品的能力也提高了。 (四)道德舆论道德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的隐性规范,社会舆论作为道德规范的重要力量,是法律和制度的有力补充。市场经济必须是道德经济,道德乃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对食品问题的惩处力度不大,违法成本较低,仍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似乎无法阻止利欲熏心的黑心企业家继续生产不健康食品,这时不仅需要出现强有力的法规出台,更需要重塑道德规范。食品安全的公共性要求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治理需要自上而下的监督,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围观和舆论压力。然而,作为舆论的主体,在食品问题的新闻扑面而来时,大众应使用“先是非后好坏”的伦理原则进行判断,应该先进行事实判断,后再进行价值判断,时刻保持清醒,用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评判是否是问题食品,监督和举报不良商家,保护有诚信商家的正当利益,促进食品行业欣欣向荣发展,塑造客观求是的道德氛围和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