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深喉”举报是保护食品安全利器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7版  更新时间:2013/6/21 7:30:13  

■锐评论

 朱四倍

         近日,上海市食品安全办会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通气会,鼓励更多市民以及行业中的“深喉”能够提供线索,并考虑采取措施特别鼓励市民进行隐名举报。上海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透露,去年食安办对举报者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举报奖励,今年小额举报奖励占了大多数。到目前为止,今年核发的最大奖励额度在四位数,报料人来自企业“深喉”。

  “深喉”原指在美国“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重要资料的线人,公众并不陌生,但由于此前一贯倡导“实名举报”,如今,上海鼓励“深喉”提供线索和市民进行隐名举报,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有了更大的决心。并且,从上海实践来看,“深喉”作用发挥得好,必将成为保护国人食品安全的利器。

  上海鼓励“深喉”举报,也有利解决当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缺少激励机制的问题。特别表现在保障食品安全措施上,缺少对监督者的激励,把第三方和公众引入到监管体系中,并给予监督者以制度激励,更能达到理想效果。上海鼓励“深喉”举报就是一种制度激励,也是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足的修复和弥补。

  进一步说,上海鼓励“深喉”举报有利于消除政府监管信息不足的困境。众所周知,由于不完全信息的事实性存在,而政府部门很难获得全部真实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难以做到事前控制,往往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来补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营者隐瞒生产信息提供了空间,为欺诈行为提供了契机。更何况,食品行业本身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博弈时有的守信,有的失信,当监管部门处于信息匮乏的地位时,必然真伪难辨。而对“深喉”的承认和鼓励,就有可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信息匮乏的局面,这对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深喉”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对其的保护工作。否则,不仅让“深喉”付出本不应付出的代价,还可能让“深喉”政策陷于困境。以澳洲为例,在食品安全领域,“深喉”无处不在,如允许匿名举报,允许模糊举报人的特征等,保证揭秘人不会被企业发现或者遭到解雇。在美国,“深喉”不仅受到保护,更能获得丰厚的奖金。那么,就我国来说,在接受举报孕育风险的同时,就要防止企业等被举报者对“深喉”的打击报复。常识告诉我们,“深喉”是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当其权利有受到侵害之虞时,理应提供必要的保护。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新媒体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