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食品安全源自激励不相容 |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13/6/19 7:32:51 |
|
最近,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和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启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喜表示,尽管我国农产品合格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而一旦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消息出现,近半数的消费者会立即以脚投票停止购买,并转告亲友。 而另一组数据却是,农业部报告显示,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畜禽产品合格率更是高达99%。这样的反差令人遗憾,须知,人们内心深处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并不是几个显示产品合格的数字就能缓解的。 食品安全危机主要是一种信任危机,而其对人们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取决于政府的应对。如果能始终坚持信息透明,在监测与风险评估中有独立民间专业机构参与,对各项已完善的标准能严格执行,打击寻租行为,避免多头管理,专家不再充当厂家和地方政府利益的代言人,那么,这样的应对将是有效的。而我们的现实离这种状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更遑论现时一些官员对民众提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所抱有的态度,比如年初某官员就曾说,“你们敢大把大把地吃药,农产品上的药量简直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但你们就一惊一乍”。再有,山东毒姜时,人们愕然发现原来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内销的是如此大不同。 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焦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农产品种植需很多条件,土壤、水与大气是少不了的,一旦有污染,就容易传染到整个产业链。当下,一些城市人已开始选择各种熟悉的有机农场采购果蔬,但是这仅是保证他们买的果蔬上农药使用得少一些,大家面临的土壤、大气与水的条件则是一样的。 遗憾的是,这三方面的污染数据至今不得而知,最新的进展是土壤污染的地图正在相关部门的主持下进行绘制。此前,关于水污染,一些民众要求公开信息,相关部门则称是“国家机密”。而一些地方上,对待有问题的农产品,也是选择不公布信息。如此隐秘地对待民众疑惑,并不利于政府与民众在治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相互理解与共治。人们心头的疑团更会越积越大,所以当出现风险或是潜在风险时,人们只好选择以脚投票停止购买。 当前食品安全法修法将新增两方面内容,即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设立最低赔偿金。而之于保险,即使企业们都参加,很多问题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需长期的时间沉淀期才能发现,农产品尤甚,比如大米、面粉等,这些人们每天都吃的农产品,即使有问题,它们也不是类似砒霜那样的毒药能够即时显示出毒性。那么能否回溯?如何回溯?而就最低赔偿金的设立而言,是一个方向,但考虑到发展仍是第一位的,不可能提高到足以能震撼违规违法分子的高度。因此,目前还不如完善和切实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的权利,以此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厂家以及共谋者形成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