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进口红酒乱象丛生:零售价与口岸价相差几十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5/16 19:57:47  

  零售价与口岸价相差几十倍“原装进口”存猫腻 “傍名牌”假冒酒频现

  进口红酒乱象丛生

  眼下大大小小的酒庄林立,不少商业街区和写字楼区也开起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葡萄酒专卖店。专卖店的销售顾问或许会拿着一瓶五六百元的“法国红酒”向消费者推荐,宣称其能体现购买者的身份价值。但是,在掏出钱来高高兴兴把酒买走之后,消费者可能想象不到,这瓶零售价五六百元的红酒当初的口岸价格可能只有16元左右。

  其实,价格问题只是进口葡萄酒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身着“高贵”、“品位”、“典雅”等多层外衣的进口红酒,市场乱象丛生。无怪乎拉菲集团的总裁5月底要到中国来打假。

  乱象一

  胡乱标价 批发价是口岸价的20倍

  很多东西,尤其是食品,一说是进口的,老百姓第一反应就是“贵”。但是,进口的红酒就真的贵么?其实不然。记者3月份在成都糖酒会上看到,一些做红酒贸易的商家打出了“法国红酒16.8元/瓶”这样的广告。就在记者疑心这些是假货的时候,商家拿出了各种完备的手续,并且表示,这些就是整瓶从法国进口的。

  “这些酒就是法国的佐餐酒,在当地卖得就很便宜,零售价也就是一瓶一两欧元左右。”某贸易公司的孙小姐告诉记者,16.8元/瓶是到深圳口岸整件购买的价格。而在谈到国内的零售价时,孙小姐表示,同样的酒,她曾经在上海看到每瓶售价230余元。

  从口岸价到零售价,翻了近14倍,这并不是进口酒在国内销售的个案。记者了解到,今年浙江消保委就做了进口红酒价格的比较试验,其结果显示,进口红酒批发价大约是口岸价的20倍。

  浙江消保委在国内随机选取一个口岸,从中得到的确切数据显示,该口岸2011年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黑山5个国家总计进口红酒42个批次,共40万升,总值117万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计算,每瓶平均口岸价约为2.1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在上述口岸批发市场抽查的威邦帝国、皇家庄园、约贝拉庄园等73种不同规格进口红酒,平均批发价为312.04元/瓶(750毫升)。而在当地零售市场,这73种红酒平均零售价为562.12元/瓶(750毫升)。其中,批零价差最高的进口品牌为皇家庄园2004经典珍藏干红,其批发价为2188元/瓶,而零售价达到了5470元/瓶。

  如此一推算,进口红酒批发均价大约是口岸均价的20倍,零售均价约为口岸均价的37.5倍。

  乱象二

  打擦边球 “进口”红酒非“原装”

  如果说上述进口红酒只是存在不合理涨价的情况,那么有一种所谓的进口红酒,身份就让人存有疑虑了。“原装进口”这个词被进口红酒的经销商们做足了文章。

  “目前,国人可以参与的红酒进口有三种模式。第一就是纯贸易,你发我卖。再有就是在当地买庄园合作。最后这种模式被用得也是最多的,就是引进葡萄酒原浆,在国内保税区灌装,拿出来还可以说是原装进口的。”葡萄酒行业资深人士陈林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沿海多个城市都为进一步发展进口贸易而开设了综合保税区,这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近年来国内不少保税区内,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在这些保税区内的生产线上灌装的葡萄酒仍可打“境外”的擦边球。

  大桶的进口原酒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为了节省成本,部分商家在国内分装时也可以采用更加便宜的包装材料,分装后出了工厂大门,就算“出口”到了中国。

  因此,这些分装的葡萄酒最后被商家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正是一道厂门之隔,投机商在理论上完成了原瓶进口的过程。”陈林告诉记者,进口商检报告上也并未涉及这些信息。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散装葡萄酒2267万升,增长86.8%,进口均价仅为0.86美元/升,算上税收、灌装、酒瓶包装等费用,一瓶750毫升“进口”葡萄酒成本还不到20元,而售价则在200元以上。这些本来在国内加工的红酒,穿上了“原装进口”的外衣,价格也能飙升一二十倍。

  乱象三

  “傍名牌” 假冒酒层出不穷

  今年3月份,浙江工商部门在一个20平方米不到的小作坊内,查出了42万套红酒“自制商标”。这些商标往红酒瓶上一贴,42万瓶“大拉菲”、“小拉菲”、“皇家卡斯特”就出炉了。

  不仅是商标,就连红酒本身也有造假的。义乌工商局在义乌程盛副食品商行查获假红酒5397瓶,假酒源头一直追到山东烟台。当地人告诉工商行政人员,这些假冒红酒的成本只有7元/瓶。

  “进口红酒比国产红酒好卖,和名牌沾亲带故的更好卖。”经营红酒生意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很多来他店里的顾客都问有没有拉菲或者卡斯特。而为了生意,他也进了一些“皇家拉菲”、“卡斯特兄弟”等品牌的酒。这些货进店不久,他发现这里有不少问题,这些本应该是法国出品的酒,标签却是中国产或美国产,“我怕出事,后来就没再卖,一听新闻,这些果然都是傍名牌的。”

  记者了解到,由于每年限产,拉菲成为进口红酒被“傍名牌”的第一受害者,其次就是大型葡萄酒集团卡斯特。在众多山寨品牌中,拉菲和卡斯特的“山寨兄弟”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上风。仅拉菲就被发现有上百个山寨品牌,卡斯特也是难逃厄运。在今年的糖酒会上,记者就看到十余个类似但绝对不是卡斯特的品牌。还有人别出心裁,将两者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菲”。

  而拉菲的空瓶,时下也成了回收的热门品。据称,一瓶万元的拉菲,空瓶的回收价就达到了2000元左右。

  记者以收藏者的身份,采访了北京一家酒瓶收购企业,对方负责人称,国外知名红酒的酒瓶收购价格可以达到四五百元。而当记者问及酒瓶的用途时,对方表示“自然是再装酒,这个大家是心知肚明的”。

  ●分析

  “只买贵不买对”导致乱象多

  “相比白酒、啤酒,我们国内到底有多少人懂红酒?”酒类营销人士苏先生表示,“隔着一层面纱看的东西总是很美。”苏先生表示,红酒作为一个酒种,在西方世界大部分时候也是佐餐用酒,在功能上跟啤酒、白酒没有任何区别,之所以受到国内如此多的礼遇,实在是因为商家在营销上给红酒打上了“高贵”、“彰显身份”等定义。在这样的层面上,似乎价格定低了不能体现红酒尊贵的身份。

  与其他洋酒不同,高端红酒还是依赖于手工、小型生产。因此,红酒的品牌众多,国人基本无法分辨明晰。同时,由于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分级制度,优劣高下不能单凭一个酒标论处。如此纷乱的背景下,想让国人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红酒鉴别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

  苏先生表示,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消费者在面对众多进口红酒时,用了最简单的选择办法——价格,“在无从分辨的情况下,只能用金钱来体现价值。”而这样的心理给了很多投机商以可乘之机。

  这种非理性消费出现后,会推动一种现象:质次价高。质次带动了市场的混乱,价高带动了整个物价链的攀升。文/记者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