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粮食辩大豆殇 中国大豆路在何方? |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倪铭娅 胡东林 更新时间:2013/3/4 8:51:19 |
|
如果说豆一、豆二只是期货市场上的大豆之争,那么,国内榨油厂的艰难度日、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日渐萎缩显然就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所直面的挑战。在主要农产品中,为什么只有大豆如此让人焦虑不安?有观点认为,表面上看这是非转基因和转基因二者的博弈,背后原因则还在于对大豆属性的定位上:如果能划入粮食品种,则国家政策保护力度会更大,纵然有压力亦无消亡之虞;如果视为经济作物,则还将更多地直面市场竞争,最终上演优胜劣汰一幕。大豆到底应该算什么,中国大豆路在何方?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为何逐年萎缩,除了市场原因以外,有没有自身因素? 刘登高:市场只是结果,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国家政策的有效保护。如果说十年前社会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进口大豆,那么现在的焦点已经变为要不要抛弃国内大豆生产,要不要保护国内大豆产业的问题。进口的过快增长,外国大量的补贴,明显的倾销行为,中国要不要启动WTO原则赋予的反倾销、反垄断等产业保障措施,是中国政府的权利。不作为就只能受制于人。所以,在放开进口的前提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国内大豆稳健发展政策,是当前大豆问题的核心。 我们不反对进口,但在进口的同时如何对待国内产业?一定要把保护主义和放弃反倾销、反垄断、启动产业保障措施的权利相区别。在国际贸易中搞“裸奔”式的开放,将会从根本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民众的食品安全。 马文胜:国产大豆产量逐年降低,并不单纯是市场原因造成的,其中也包括大豆种植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而食用大豆产业链条发展缓慢,非转基因大豆优势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白明:从近几年国产大豆发展情况看,国产大豆逐年萎缩主要受国内因素影响。首先,国内大豆种植缺少统一规划,跟风现象严重。其次,国内土地机会成本上升,农民宁可放弃种植也不愿放弃在外地打工的赚钱机会。再次,农民对收储政策的不满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等因素,削弱了农民种植大豆的意愿。 中国证券报:中国每年进口超过5000万吨的大豆,转基因大豆为何竞争力强? 刘登高:我不认为转基因大豆竞争力强于非转基因:首先是因为二者属性完全不同,在国际上是两种价格,在美国非转基因大豆价格比转基因大豆高30%-50%,两者缺乏可比性;其次,真要比较,原因也出在我们估价政策的不同上。外国对大豆产业长期实行高补贴,从品种看所转入的只是抗除草剂基因,根本没有发现和转入高产基因,把一些雨量丰富、气候良好的国家的大豆亩产与中国高寒、丘陵、干旱地带的大豆比较产量,来否定中国大豆优势是不对的。 国产大豆的问题在于,由于政策上缺乏足够的支持,也没有对自己的优势进行充分宣传,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大豆与玉米等价格的比价扭曲。在我国,正常年份大豆与玉米的比较在2.5:1左右,由于玉米国内外价格倒挂,致使大豆与玉米的比价降到2.0:1,甚至更低。所以造成农民不愿种植大豆;另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计划按照数量奖励地方政府,把富含蛋白40%、含有至20%以上的大豆与玉米等量看待,这种政府激励机制对大豆生产没有积极性;对于主产区加工企业来说,由于在国内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鱼目混珠,以转基因为原料的企业往往采取蒙混过关的办法,回避作明显标识,甚至与把非转基因大豆产品和转基因产品一同限价,导致主产区加工企业不愿收购加工国产大豆。农民、地方政府、制产区加工企业积极性受到制约,这就是国产大豆连续滑坡的原因。 就现在看,进口大豆主要是榨油和饲料生产,这个方向是对的。出于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考虑,世界各国把进口大豆粕用作饲料,所以人们一般把它叫做饲料大豆。即使有问题,经过畜、禽、鱼类的“过滤”会比直接食用安全一些。非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直接食用或食品、保健品加工,这种大豆在国际上一般称作食用大豆。中国大豆是非转、高蛋白大豆,受到国外高端食品加工企业的欢迎,近些年中国大豆蛋白出口形势很好,在国际食品及大豆制品市场已经占到50%的市场份额。这充分证明了国产大豆的国际优势。 白明:由于进口大豆是转基因种植,其产量高、单位成本低,价格相对国产大豆产品便宜。从进口大豆产业链看,以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通过原料进口贸易、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资金参股来控制国内大豆产业。相对于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在价格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增强了其竞争力。 马文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一,由于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转基因大豆的单产大大高于非转基因大豆,而且全球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地区基本都采取农场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使得种植成本相比国内大幅降低。其二,从大豆品质来看,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采用转基因大豆榨油经济性较好,因此国内压榨用大豆绝大多数都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其三,转基因大豆的物流运输较为便捷,我国现有的压榨产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对于大型压榨企业来说,通过船运方式来补充库存是最理想的方式。而国内东北腹地的大豆即使是通过铁路运至几个出海港口,成本也很高,运输能力有限,所以运输经济性较差。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只能靠政策来保护吗,有没有内生的应对之举? 刘登高:从产业链本身来看,我们也有不少改进完善之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国内产业体系尚未完善,一盘散沙在国际市场上怎么能有竞争力?产业是一个链条,产业组织是一个体系,家庭经营必须要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有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加入,才能对付国外倾销和垄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品质优势、耕作优势、栽培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自己的品牌、建立完善相关生产体系,特别是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白明:政策保护是必要的,但在政策保护下,国产大豆却逐年萎缩,说明政策保护作用有限。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保护的能力有没有那么大?政府需要投入多少财力进行保护?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是否会违反WTO规则?我认为,除了政策保护、保障种植面积外,国家应给国产大豆更多的政策支持,让“输血”变为“造血”。 面对国产大豆的困境,首先要增强它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弹性。增加它的价格弹性,也就是要增加它的可替代性。例如以其他粮食品种替代它作为粮食作物的粮食属性,并发展相关的非豆产业替代其经济属性,对其形成双重替代。这一方面会增加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维护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减少国际市场用大豆带来的要挟。 加强大豆的深加工。多开发一些大豆的功能,例如保健功能、绿色功能等,对其进行经济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同时也增加了大豆的价格弹性,因为深加工的品种往往可选择性较大。 加强反向竞争。国内彩电打入国际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带来的启发是:在外资深入国内大豆产业的局面下,国产大豆应先通过合作在国内市场站住脚,再通过合作开发国外市场,逐步占领主动权。毕竟国产大豆自身也有优势,例如贴近市场、有零售渠道和有一定的大豆生产能力。 马文胜:内生的应对之举是强化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属性。豆浆、豆腐、豆干、酱油等常见的豆制品,都是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来加工的,尽管目前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但刚性需求还是处在缓慢增长的趋势中。目前我国大豆蛋白产品约有一半是自用,另一半则用于出口,出口地包括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地区在大豆蛋白产品采购合同中明确要求采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加工。这充分说明国际市场已十分认可非转基因大豆的食用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坐拥如此可贵的资源却浑然不知,任凭其逐年减少。因此,保护国产大豆产业也可以通过扶植下游食品豆企业的发展来实现。 中国证券报:既然政策因素这么关键,那能否将国产大豆的现状归结到对其初始定位之上?显然国家对粮食品种的保护力度要比经济作物大不少。 刘登高:关于所谓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划分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概念。在奔小康阶段,大豆不仅不是副食,而且是最敏感、最迫切需要的优质粮食。 有必要说说收储。我认为这一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起到了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它并未有效防止大豆种植面积、总产的下滑,对其作用不能高估。我们注意到,由于国储大豆长期把近千万吨国产大豆放于仓库,在市场上造成国产大豆原料短缺,制约了主产区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又刺激了大量进口。另外,在补贴方法上也有必要进行完善,补助收储企业的办法,给中间商留下了截流补贴的机会。如果学习美国等国家的经验,直接把差额补贴发给种植者,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白明:任何一种作物都具有双重属性,即粮食属性和经济属性。只是有些作物偏重粮食属性,有些作物偏重经济属性。从属性角度来看,大豆的经济属性较强,偏向经济作物。但需要明确的是,判断一种作物能否收储,不是看它偏向粮食作物还是偏向经济作物,而是要看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对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的判断,则取决于该作物是否关乎市场、是否关乎国计民生、是否关乎粮食安全。大豆作为经济作物,却同时兼备了市场、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所以被纳入收储行列。 马文胜: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大豆是粮食还是经济作物的定位上。棉花、白糖也不是粮食,国家也有收储政策,但同样作为粮食,收储的力度确实是有所区别,国家对于小麦、水稻是主动收、敞开收,而且提前公布收储价,这种收储效果应该说是显著的。国家对于大豆的收储力度相对较弱,尽管收储价格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相对于农民种植成本的涨幅来说,收储价格并没有明显的吸引力,目前来看,收储政策对于保护国产大豆的作用确实比较有限。但在没有更好替代手段的情况下,收储政策起码起到了托底作用,从长远来看,有关部门应加深对国产大豆食用价值的理解,从产业链的下游找寻出路,只有稳定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期货市场在大豆产业中的作用,怎样进一步发挥这种作用? 马文胜: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已形成了完备的大豆产业链、菜籽产业链以及棕榈油的市场体系,可以满足油脂上下游市场的全部套保需求。此时出现了一批新型贸易企业,这些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搬砖头”式贸易模式,而是采用前瞻型定价的创新型贸易方式。此时农民也开始受惠,订单式农业使得农民免除了后顾之忧,市场引导农民主动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大豆在我国尽管目前还是一个劣势品种,但是由于有国内期货工具的保护,不必完全看美豆的脸色行事,我们可以发现近期大商所豆一期货与美豆的走势已经出现了背离。 期货市场对大豆产业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可以考虑直接在黑龙江主产地设立交割库,减少中间运输环节从而方便交割,同时交割标的可考虑单设食品豆交割。 中国证券报:国产大豆的出路在何方? 刘登高: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出路有三条:第一,要瞄准国内13亿人的食用需求和国际上的高端需求。我们的大豆是不够用而不是多余,现在国内年加工大豆数量已经到了900多万吨了,出口大豆也有二三百万吨,加起来1100多万吨,而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马上就要变成短缺状态。尽快制定挽救大豆产业的有效政策,一是要在全国建立10万亩以上播种面积的大豆生产基地县。补贴因过量进口造成大豆与玉米等作物的比较损失,调动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一斤大豆折合4-5斤玉米的粮食总产计算办法,同等看待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大豆产业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国产大豆食品加工和深加工,鼓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开拓国内外国产大豆市场。第四、鼓励现代生物技术与实用先进技术创新推广,特别要发挥中国品种资源优势,瞄准国家大豆种业市场。抓紧培育非转基因、高蛋白高产品种。第四,在品种品牌的基础上,以大商所为基地,在主产区和加工区设立交割库,用期货市场来发现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来引导生产。中国大豆产业需要大商所勇敢地挑起担子,通过期货功能的发挥,在中国形成一个非转基因的价格中心。 马文胜:国产大豆的出路只能是深度挖掘非转基因大豆的食用价值,做大做深食用大豆的产业链条,引导促进整个食用大豆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引导农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高品质大豆。 白明:未来国产大豆需要实现“四大”。一是组建大集团,把散户组织起来。尽管国内有不少地区已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但力量相对分散,无法增强话语权。(记者 倪铭娅 胡东林) 二是建造大平台。类似大连交易所这样的平台需要进一步扩大,例如增加仓库、扩大会员参与度、增加衍生工具如期权等。 三是建立大产业。从种植到深加工,大豆产业应该延长产业链条,从上游向附加值高的下游延长。大豆产业在上游便可以“走出去”,把种植链延伸到国外。在国外种植大豆,扩大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供应。这样有利于抑制国际市场对大豆的炒作。下游可以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方面做深加工,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四是建立大市场。尽管跨国公司在我国实现了大豆的全产业链发展,但终端零售和批发环节还未完全布局好。在这方面,国产大豆可以大有作为。国产大豆可以通过在市场上树立良好品牌,控制终端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一条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