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速生鸡塑化剂搅动民众神经 保障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网 更新时间:2013/2/13 12:09:20 |
|
编者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这些都曾悄无声息的被端上我们的餐桌。在2012年,“速生鸡”、“塑化剂”和“问题胶囊”等等,让“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响起。 回看2012年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里面有事故,也有误会。“放心食用”我们期待了一年又年。展望2013,各部门间的协作和新规的出台是否值得期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要排出2012年食品安全的关键词,塑化剂、速生鸡,这两个词儿要上榜恐怕毫无悬念。拿去年底某高档白酒被曝含塑化剂来说,风波仅发酵一天,白酒股市值就蒸发了300亿。但事实上,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岩表示,直到现在,所有受检白酒都没有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痕迹。 徐岩:塑化剂到底什么地方来的呢?主要还是在接触酒的塑料管道、容器还有包装材料这些塑料制品的迁移,也包括环境中的塑化剂影响。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摄入量,在一定的饮酒范围内,它是不会造成健康危害的。 “速生鸡”,受到的关注只多不少。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一番表态,显然已经酝酿了很久。 陈锡文:速生鸡事件其实是说了两件事:一是讲速生鸡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讲鸡的饲养过程中用了抗生素。第一个问题,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45天出栏的鸡全世界都是非常正常的,白羽肉鸡在全球出栏的标准就是6周,六七四十二天,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跟老太太养鸡完全不一样。但是用抗生素的事情对不对呢?确实有问题。其实在鸡的饲养过程中,用药、甚至用一定的抗生素也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离开鸡的出栏多长时间你必须停药,停药后让鸡体内这些物质自然降解,那就没问题了。第二呢,一定要清楚,有一定的含量但符合安全标准,你也不能说这个产品有问题。 民众需要科普,对于部委,同样需要协作。有的时候,所谓“问题行业”躺着中枪;也有些时候,出了问题老百姓都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各部委职能交叉的问题如何解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上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表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李克强:我们通过事后处理,在“亡羊补牢”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职能还是不够明晰。所以,社会上有流传:几个部门管不了一头猪、一个烧鸡;几个部门管不好一个餐桌,这也不是毫无道理的,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建立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整合职能。 回顾2012年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有一部分问题来自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今年6月起,《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新标准将正式实行。我国食品中污染物过量情况或将进一步得到遏制。新标准逐项清理了以往食品标准中的所有污染物限量规定,整合修订为铅、镉、汞、苯并芘等13种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调味品、饮料、酒类等20余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删除了硒、铝、氟等3项指标,共设定160余个限量指标,基本满足我国食品污染物控制需求,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卫生部监督局食品安全标准处处长张旭东表示,新标准针对热点作出一些调整。 张旭东: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铬,去年发生了铬问题胶囊事件,我们重新评估了食品中铬限量指标。第二个是稀土指标。我国是稀土生产大国,也是使用大国,有的地方将稀土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少量稀土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大量使用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影响。因此,在标准修订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稀土管理措施和限量。 针对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是否一致的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指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不同国家有自己的标准,但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吴永宁:中国人通过食物摄入污染物的量也与国外不同。因此,污染物的限量标准不会完全与国际标准相同。例如,大米中的镉限量。国际标准是0.4毫克/千克,我国标准是0.2毫克/千克。因为中国人食用的大米比外国人多。另外,拿我国标准与CAC的污染物通用标准、欧盟标准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标准中限量值的数量比较多。(记者沈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