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主粮能够基本自给 中国粮食进口“威胁论”太夸张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万 千 更新时间:2013/1/21 8:22:08 |
|
中国粮食喜获“九连增” 毕传国作(新华社发)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中国粮食包括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作物的品种进口数量合计是1077.5万吨,同比增长了294.5%。有人因此质疑中国粮食自给率能否守住95%的政策“红线”,甚至引发一股中国粮食进口“威胁论”。专家表示,这类传言缺乏事实依据,进口增长并未动摇中国的粮食安全。粮食进口的增长属于开放市场环境下的正常现象,结构性因素是进口谷物增加的主要因素。今后要坚持粮食安全的结构性保障战略,在保障主粮基本自给的同时适度进口国外粮食产品,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 【 去年进口激增3倍 】 去年粮食进口的激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进口国,玉米和小麦进口也分别进入全球前10名和前20名。人们开始忧虑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受到威胁,国外更是担心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介绍,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现在对小麦、玉米和大米采取关税配额管理,关税配额量根据安全性和国际市场影响的因素来确定。去年1-11月份,在进口增长非常快的情况下,小麦、玉米和大米的总体进口关税配额完成了不到50%,整体进口规模尚在合理范围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中国粮食供需比较紧张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仅小麦一个品种,中国每年进口就达1000万至1300万吨。去年前11个月进口1340万吨谷物还远不足以被称为“狂热”,它相当于全球2.8亿吨谷物贸易量的4.7%,与韩国每年谷物进口量相当,还相当于日本谷物进口量的60%。若与中国每年5.2亿吨谷物消费量相比较,它只相当于2.6%。过于关注同比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并不大。 【 结构性因素是主因 】 沈丹阳表示,去年中国粮食进口情况是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的正常反映。他认为,去年粮食进口较快的原因首先来自国内外市场价差增大,企业有意愿进口;其次,企业增长饲料用粮的库存,特别是供求偏紧的玉米;第三,2011年同期的进口基数非常低,进一步推高了粮食进口的增幅。 市场分析认为,国外产品的价格优势造就了去年谷物进口的激增。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稳定物价是中国今年谷物进口增加的最重要原因。进出口的调控为稳定物价总水平、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不意味着中国的谷物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 程国强指出,谷物进口的增加是通过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的体现,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我们的市场是有管理的开放的市场,进口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是品种结构性调剂的需要,与往年相比,其规模也比较正常。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也认为,进口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比例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的大米、优质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 【 坚持科学的安全保障战略 】 专家们一致认为,进口激增并未动摇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人口大国中国长期的艰巨的政策目标,需要高度重视。 程国强分析,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基本国情,应当坚持结构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一方面,首先确保主粮自给的底线始终不能动摇,要重点保障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将温饱的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这也是95%政策“红线”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适度而稳定地从世界市场进口如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及资源型产品,以调剂粮食品种余缺、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紧缺压力。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需及早进行规划布局。 程国强强调,国内粮食基本自给不意味着不需要进口,过分强调过高的粮食总量自给率既不现实,也会使中国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介绍,目前中国的耕地达到18.3亿亩,但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农田仅有8亿多亩,印证了适度进口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