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食品安全监督既应群防群治又不应矫枉过正
文章来源:半月谈   更新时间:2013/1/8 17:39:37  

治理食品安全,如何用好全民监督双刃剑

2012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网友自发加入到监督的队伍中,网络成为揭露问题的新战场。网友的积极参与将事件第一时间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却也让一些谣言“浑水摸鱼”得以传播,伤害了正常的食品产业。专家认为,用好全民监督食品安全的力量,既应强调群防群治的格局,又不应矫枉过正;既要集微薄之力推动食品安全,又要避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伤害国民对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

网络曝光展现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对于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吴恒来说,无疑是特殊的。2011年,在得知自己爱吃的牛肉可能是用牛肉膏制造的假牛肉后,吴恒就决定,要做一个收集专门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食品安全现状,提高公众防范和主动监督的意识。随后,他创办了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搜集了近3000篇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绘制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一度还因为点击量过大而导致网络瘫痪。

吴恒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学生,自己的社会资源和渠道都非常有限,但网络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让信息更加有效迅速、无门槛地传播出去,极大地降低了传播的成本,这是自己通过网络去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最大原因。“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每个人在食品安全面前都遭遇同样的风险。以前媒体可能只能影响一部分消费者,现在网络跨平台的效应,能让大家及时了解到更多资讯,自然会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新战场。”

吴恒的这一举动只是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曝光的一个缩影。2012年6月,一款名为“中国求生手册”的应用程序就走红网络,上架苹果商店仅短短三天,累计下载超过10万次,这款以食品安全事例为主要更新内容的应用程序一度颇受热捧。

微博名人、天使投资人薛蛮子也在自己的《蛮子文摘》中推出了“舌尖上的另一个中国”系列,网罗了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供网友查阅,并提出“推进食品安全生产前进一毫米”的口号,得到广泛认同。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网友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对政府加大监督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激发政府更好地发挥职能,更有力地监管食品安全问题。

吴恒表示,一个事情发生在网络世界中将产生更大的效果,正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消费者通过网络的平台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将这些声音汇集成了一种力量,扩大了影响力,才能去改变食品安全的现状,“能推进哪怕一毫米,都是值得的”。

网络谣言如何止于智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导致很多谣言被恐慌性传播,谣言伤农现象频繁出现,给我国食品企业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2012年5月,有微博称,“黑心商贩用针头对准了尚未到成熟期的西瓜,所注射的是禁用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和胭脂红”。而事实上早在2006年此消息已被《新闻记者》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假新闻。

2012年10月,有认证用户发布微博,“十几斤重的小猪养到200斤的成猪,只需5到6个月。饲料是用100斤粮食拌几十斤添加剂制成,添加剂含有大量激素”。2012年12月,又有报道称,“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投喂的饲料能毒死苍蝇”。由于缺乏畜禽养殖的专业知识,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进度认识不足,许多网民看到上述消息后都表示十分担忧。

事实上,肉鸡需要喂养半年才能出栏的情况,早就变成了历史。专家介绍,40天左右出栏在世界范围也属于正常水平。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告诉记者,养殖业生长周期的缩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响: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饲料营养结构的合理和养殖环境的提升。

厉曙光认为,由于部分消费者缺乏专业性,一些消费者在现象面前不能看到本质,再加上“说话无罪、炒作有理”,有时候就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导致一些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对相关食品产业造成较大伤害。

谣言被一次次粉碎后再获“新生”,究其原因,“一是传播谣言的人影响力远远超过辟谣的人,二是消费者倾向于把他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当作真的,三是消费者对负面的消息更容易相信。”美国普度大学博士、科普作家“云无心”说,不信专家信传言的现象发生,说明政府在风险交流方面做得还不够。

构筑食品安全之墙仍需群防群治

打铁还需自身硬。专家认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公众、科学家都应该“零容忍”,必须形成全过程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盲区,即从食物制作的源头、到最后的去向,都必须建立起完整的监管和沟通渠道,重罚监管,才能筑起食品领域的“安全墙”,才能打消网民心中的疑虑,用事实让谣言无处生存。

据介绍,目前我国食品领域法规太多,有些还互相冲突,管理部门权责重叠或监管灰色地带的存在等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在部分分管领域“各管各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管部门需要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监管风格,避免真空地带。

还需建立强化企业和产品的准入、退出机制,对违法企业实行“杀一儆百”式的处罚。有不少网民都表示,应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细化许可审查要素标准,对部分重要品种经营单位实施单独许可登记,严格证照管理;退出方面,要加强行业清理整顿,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生产经营单位。在产品退出方面,要完善不合格食品、过期食品召回、退市的管理制度。

加强风险交流,也是监管部门应注意的。厉曙光认为,应鼓励更多专业的学者积极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辟谣或解释,让公众了解“吃的真相”,做好风险交流,而不是让一个村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都被无限放大。

上海市政协常委、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沈建华建议,面临相关的公共安全事件,公共管理部门除了切实加强监管外,也应该及时到位地履行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功能,向公众提供清晰、全面、专业而又通俗的信息服务,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