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提升蔬菜产销对接率是蔬菜改革创新一大方向 |
文章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12/12/20 19:21:35 |
|
说到菜价调控,绕不开一个“话分两头”的老问题,如何既防“菜贵伤民”,又防“菜贱伤农”。业内专家认为,提升产销对接率并建立蔬菜生产“政府+市场”保障体系,是其中的关键。 提升蔬菜产销对接率 菜价“卖贱买贵”、“两头叫、中间笑”。其中的关键就是分散的产销体系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蔬菜产销对接率,是目前蔬菜机制改革和创新的一大方向。 记者在新近的采访中碰到这样一件事:在与沪郊闵行区浙林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郑红卫交谈时,彼此在田头交易价的数据上“碰不拢”。他卖出的田头价,相当于记者掌握的当地蔬菜的批发价。 问了蔬菜办的专家才明白,这家合作社的蔬菜基本不进批发等中间环节,而是直销对接菜农。“所以田头价就是直销价,相当于批发价。比一般分散菜农的田头价,高了不少。” 合作社的菜农,田头“卖”出了批发价,得了实惠。那么,消费者一头呢?上海闵行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人士举了“农社(社区)对接”的例子。他说:“对接以后,消费者在零售终端可以买到批发价,也得了实惠。” 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说,蔬菜市场有个规律,只要有一个价格“谷地”,就会对周边菜价产生影响,从而起到稳菜价的作用。 农业保险应成为“多面体” 农业这个产业很特殊,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农业保险一定要成为“多面体”,覆盖这两类风险。在沪郊,不少合作社都投保了三种农险:一种是大棚等设施的灾险;一种是土地出产物的灾险;一种是淡季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 上海安信农保公司石践对记者说,绿叶菜价格保险是上海的一个创新机制。传统的淡季菜少,就要鼓励菜农多种,但多种了集中上市,很可能“菜贱伤农”,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保障措施来平衡利益。从2011年起,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冬淡”和“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用“蔬菜价格涨幅”替代CPI价格指数,使理赔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