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食品市场自净化机制亟待强化(图)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更新时间:2012/12/19 20:33:14  

       日前,北大教授李可基以人类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为例,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非常强大,以此来佐证塑化剂标准本身就不科学等,这种如同把人体作为垃圾回收站和毒性试验田的说法,让人震惊。
        我们认为,当前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唯增长主义以及市场与政府边界失范的双重风险叠加。而部分企业对涉嫌安全和有损健康问题的抗辩,部分专家的“奇谈怪论”等,则是对消费者健康知情权的粗暴漠视、干涉甚至狡辩。
        诚然,中国历经过令人痛心的商品短缺时代,并为求生存而曾在“吃得饱”与“吃得健康”间默许前者。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种以“吃得饱”为主的保供给思维却衍生出了极端的唯增长主义路径依赖。在经济失衡日趋严峻的态势下,依然渲染早已不合时宜的节欲理念,及发展中解决问题的画饼充饥思维和问题拖延取向。
        正是经济资源过度地向资本品投资和贸易部门配置,扭曲的资源配置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使食品行业倾向于通过加大农药、化肥、各种增产剂和添加剂等,提高供给能力,导致食品安全、透支环境等问题屡禁难止,从而使近年来的GDP增长伴随着日益负重的健康赤字。
        这些存在安全和健康赤字的制造工艺,既为资本品投资节约和腾挪了储蓄资源,又缓解了经济金融资源过度向资本品配置,导致食品供给冲击下的通胀压力,实现了较快GDP增长与防通胀的脆弱平衡而成为了监管的迷失角落。而正源于此,部分专家学者不断以“杂碎”的、所谓专业知识为健康赤字争辩,在道德诚信、学术专业与利益纵欲间迷失自我,无视民众与决策层已然对健康赤字发出强烈预警之语境。
        与此同时,政府与市场边界的紊乱,消费者缺乏有效的用脚投票的渠道,国内市场难以发挥自净化功能。在国内市场缺乏消费者集体诉讼、辩方举证及消费者自组织能力等市场自净化机制的有效威慑下,企业商品是否安全实质上变成了对执法者负责,而非对消费者负责。在监管自由裁量权较大下,很容易出现部分监管执法人员与企业合谋现象的监管被俘获问题。
        当前走出唯增长主义困境,强化国内市场的自净化机制,出台消费者集体诉讼、辩方举证等制度,适度允许消费者自组织群体以抗衡行业协会,提高消费者的对等议价能力等,无疑是缓解和根治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务实之举。今后经济增长不应继续以健康赤字为代价,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是基本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