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如何消解食品安全“内外有别”的担忧?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5/1 |
|
■ 一周观察
在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相继被媒体曝光后,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再次紧绷。本周,微博上一段旧闻被广泛传播,2008年蒙牛CFO在香港称,出口到香港的产品“出问题的几率要比内地小得多”。尽管蒙牛很快就对此说法予以澄清,但公众对内地食品质量管控上“双重标准”的担忧依然不减。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来自一条被媒体引用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为99.8%,内销食品合格率在90%左右。 出口食品的高合格率有第三方支持,2009年来自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报表数据显示,中国食品的合格率远远高于其他供应国,稳居第一。 但来自内地多省市的调查,却屡对90%的内销食品合格率提出挑战:深圳市2月份公布,蜜饯类产品合格率合格率为59.5%。南京市4月份公布,速冻食品合格率为87.88%。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表示,“目前中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是极低的,老百姓对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连续多年出口食品合格率超过99.8%,2007年时任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李元平总结的经验是,“中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出口食品安全,这套制度从种植、养殖、田头、农场一直管到出口。” 鉴于对出口食品的信任度较高,2010年至今去香港购置食品的热潮一直未退。 出口食品的合格率自然是进口地说了算,内销食品的合格率公众却不知道究竟谁说了算,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表示,“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侧面说明了90%的食品合格率不被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想重新挽回国内食品的声誉,有个办法很简单:把对出口食品的苛刻要求应用到内销食品的管理与监控上。但往往理论上简单的事情执行起来却很艰难,把黑心食品这颗毒瘤从社会肌体上切除,非一朝一夕能实现。 □韩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