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食品安全监管者如何重获百姓信任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4/30 |
|
食品安全问题探源系列评论之二
郑东鸿 最近一段时间,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新闻不断。先是上海染色馒头新闻“发酵”,接着沈阳毒豆芽新闻“泡发”,在各级相关主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深挖狠抓后,26日,海南的“地沟油”又“下流”地流了出来。 24个肮脏的大油桶,一把沾满污垢的大勺子,空气中弥漫着潲水沸腾后发出的恶臭——这就是海南省儋州市城郊那大镇北吉村非法加工地沟油的一个窝点。与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一样,海南地沟油事件向公众展示出食品安全领域的造假行为多么触目惊心。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
在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中,如果不是央视《消费主张》的曝光,不会有此次染色馒头风波;如果馒头企业的老板“大方”一些,为司机交了200元的罚单,就不会有司机举报,人们也就不会知道每天餐桌上的馒头还有那么多说法,原来还可以染色。 染色馒头不是一两天了,为何执法者一直未能发现?非要等到偶然的举报,被媒体曝光,才兴师动众地大查特查?平时,你们都干什么去了? 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无疑也是一场场诚信危机;表面是企业的诚信危机,其实更是执法者的诚信危机。
在沈阳的40吨毒豆芽新闻中,各部门的“不归我管”令人如芒在背。工商、质监、农委三个部门的理由都看似有理,而且也有法可依。但是我们是否也要问一声:你们究竟在管些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日渐完善,行使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的职能也在增强,可是与公众的基本需求相比,现有的食品安全执法能力还远远不够。这一方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另一方面还需要监管部门勇于担责的责任心。不能功来了都抢,责来了都推,拿出条文条例把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一退六二五。 在“餐桌保卫战”中,监管部门是主力。如何让主力不打盹,时时刻刻盯紧与餐桌相连的每个渠道,是打赢“餐桌保卫战”的前提条件。而要这些监管部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就应该赏罚分明,对取得成绩的予以奖励,对失职渎职的严厉查处、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让监管部门恪尽职守,让百姓恢复对监管者的信心。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