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饮食文化:老北京饭馆的“仪注”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更新时间:2012/12/1 15:11:56 |
|
聊起老北京的饭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遍布四九城,汇集了诸多菜系精华,那真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除了美味佳肴让人们大快朵颐、唇齿留香之外,还有一些就餐前有趣的“仪注”很值得称道。“仪注”一词源自古语,说通俗点儿就是礼仪、规矩的意思;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吃饭前的“小节目”。 这些“仪注”常常与饭馆的拿手名菜有关。 比如致美斋,它是北京从前一家有名的山东饭馆,开业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起初只做糕点,是一家点心铺,后来增添了菜肴,设置了厅堂座位招待食客。原址就在前门外煤市街北口路西,当时是由一条很窄的胡同进入一个小小的庭院,里面有几间单间的“雅座”,三五亲朋,随意小酌,在这里最为相宜。 致美斋的名菜,首先得说四作鱼:红烧鱼头、糖醋瓦块、酱汁中段、糟熘鱼片。鱼头干烧,贵在鲜而不腥;瓦块,系方形鱼块,先炸后烧,味兼咸甜,形如瓦片;中段用鱼身肉厚之处烹制,上浇甜酱浓汁,味最醇美;糟熘鱼片,则一色纯白,鲜嫩异常。这四种鱼肴,色香味各自不同,俱有特点。这里的大师傅还能用鱼腹内的肝肠肚肺等等,做成鱼杂汤,加醋撒胡椒面,略似一般的酸辣汤而味带鱼香,可以醒酒。 致美斋的鱼肴,全是用活鱼烹制,当时在厅院内以大木盆养着几十条活鱼,鱼在里边游来荡去,青青的绿草漂浮在水面上,既是食材,又可作景致观赏。顾客点了四作鱼,饭店伙计即从盆内捞出活蹦乱跳的大鱼,拿来请客人过目,一是检验鱼是否新鲜,二是看看大小合适不合适。待客人选好之后,伙计就当面把鱼向地上一摔摔死,然后再送到厨房烹制。这当面一摔表明就是拿这鱼做菜,中途绝不更换,以昭信誉。当然遇到熟顾客,彼此相互信任了解,这个“仪注”是可以免的。 要说在饭馆吃鱼之前,店员拿来活鱼让顾客验看,是比较常见的话,那么吃烤鸭之前曾经也有过的“仪注”,恐怕就觉得新鲜了。 便宜坊烤鸭店创设于乾隆年间,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在骡马市的米市胡同和鲜鱼口内都有便宜坊,后者是老店的伙友开的,在鲜鱼口西口内不远,两层小楼,一间门脸儿,楼下是散座,楼上是几间雅座,当时是叫“烧鸭子”,后来才改称叫“烤鸭”。便宜坊以焖炉烤鸭闻名京城,其他菜肴也是从鸭子身上而来,有凉拌鸭掌、烧鸭块、烩鸭条(鸭舌)、炸胗干、烩鸭四宝(心肝肺肠)等等。 当时到便宜坊吃饭,跑堂儿的先送来一壶茶,问明是吃“烧鸭子”之后,就说:“拿鸭子来您先看看。”随即下楼提着几只鸭子上来,请顾客挑选。挑选的过程与选活鱼大不相同,鱼是“挑活”而这是“选肉”,因为这已经是煺了毛又洗剥得干干净净的大白鸭子了,就等着进炉子烤了。跑堂儿的伙计这时会带来一根几寸长的细铁扦子,递到顾客手里,让你用来扎一扎鸭子的胸脯,是为了挑选试试鸭肉厚不厚。 选定了鸭子,跑堂儿的就拿下楼去烘烤,熟了以后,由一位大师傅端上楼来,当面切片,末尾上鸭头鸭脚,表示肉已全部片完,随即问鸭架是熬汤还是带走,要带走就给包好放在一旁。烤好的鸭子,皮呈红紫色,油汪汪的,片下的肉每片都带着皮,十分引人食欲。用来蘸甜酱,加葱白,卷在刚烙好的热薄饼内,充饥解馋,香美无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用于烤鸭的北京填鸭有了专门的养殖供应基地,每只填鸭的肉质与体重都已达到标准化,早先用细铁扦子来试扎鸭肉的“仪注”也成为了记忆中的典故,但当时这些“仪注”不仅增添了就餐的一份情趣,还表明了店家做买卖的实在,又感受到了店伙计的热情款待,常常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