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农村学生营养补助3元钱 过半试点学校食堂供餐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赵婀娜 朱 磊 王汉超 张 帆 胡洪江   更新时间:2012/11/27 8:24:34  

制图:张芳曼 

  一年多前,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覆盖中西部699个县,还有11个省份在288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直接受益学生达3000多万。 

  如今,计划启动了一年,孩子们都吃得饱吃得好吗?营养改善明显吗?本报记者日前赴云南、宁夏、湖南、江西、黑龙江等地展开调查。 

  学校供餐 

  学生能吃饱 地方压力大 

  在宁夏、河南、云南等采取学校供餐的地方,接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都反映“能吃饱”:“顿顿都能吃上肉,吃得还不错”,“比饿着肚子上课好多了”。 

  那么,让学生吃得饱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提及学校供餐的最大好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教育局纪检书记白明江认为:“就是投入的钱能花到学生饭盒里。”白明江介绍说,中央每位学生补助3元,宁夏财政补助1.6元,全部落实在学生的午餐上。 

  为了保证钱用到实处,云南省有自己的办法——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食堂必须在2012年内退出承包经营,改由学校直接管理,实行零利润经营,确保国家的补助资金全额用于学生伙食。 

  和很多省份比起来,宁夏和云南经济都算不上发达,改善计划全覆盖和推广学校供餐为何反而做得较好呢? 

  记者了解到,这两个省份农村面广、贫困面也广,因而笨鸟先飞,工作起步较早,为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打下了基础。云南省教育厅财务基建处副处长陈跃琼告诉记者,云南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工作在2012年实现了全覆盖。而宁夏早在2010年春季,就在六盘山区11个县(区)启动实施了“营养早餐工程”,为当地3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和县城(城市)义务教育寄宿生,每天早晨提供一个熟鸡蛋。 

  当然,即便在云南和宁夏,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开展学校供餐。部分开展了学校供餐的地方表示,要保障学生吃饱吃好,在人财物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压力很大。记者了解到,在一些没有条件开展学校供餐的地区,当地的孩子可能面临营养餐只能“垫补垫补肚子”的情况。 

  牛奶+X 

  操作很容易 未必能吃好

  学生能吃到什么样的营养餐?据统计,截至今年秋季开学前,53%的试点学校采用了学校食堂供餐,35%选择了向企业(单位)购买供餐服务,还有12%实行了家庭(个人)托餐。  

  不久前,全国学生营养办组织了全面督查,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鲁昕介绍,从实际供餐内容上来看,截至今年秋季开学,已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县和地方试点县,分别有5.8万所和1.7万所学校,采用牛奶或“牛奶+X (鸡蛋、糕点、火腿肠等)”的加餐模式,分别占63%和86%。内蒙古、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5个省份全部采用了这一模式;安徽大部分学校虽然采用企业供餐模式,但配送食物多为牛奶、鸡蛋。 

  营养餐种类为何比较单一?记者调查发现,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学校没有食堂,加餐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措施。在河南省民权县,配餐按标段实现了在县乡集中蒸煮,统一配送。不过,这是现有条件下河南全省完成最好的范例。全国招标,企业担责,政府监督,这样的配餐模式对于很多地方目前还难以实现。民权刚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0%的孩子还是希望吃到学校加工的“营养午餐”。现实条件和孩子们的希望距离还很远。这里300多所农村学校,只有20所拥有面积设施都不达标的食堂,另有30所学校食堂正在建设。 

  “牛奶+X”方便易行,却未必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们的饮食习惯。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在一次会议中谈道:“当前营养改善计划以‘牛奶+X’为主的供餐模式与农村学生饮食习惯有一定冲突”。 

  的确,有一些地方或学生,不习惯喝牛奶,饮用或者超量饮用就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这被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还有一些地方,上午十点左右给孩子加一顿“牛奶+面包”。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萌认为,这种供餐形式会让学生很为难:“如果不吃早饭挺到十点,会很饿,受不了;如果吃了早饭这时再加吃这一顿牛奶和面包,中午饭时肚子又不饿,吃不下。这样的操作方式就不太科学。” 

  据介绍,对于营养餐,国家不要求地方制定一样的食谱,供应一样的食物。各地应该在坚持安全营养的前提下,根据孩子们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当地物产及饮食习惯,充分征求学生和家长意见,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供餐内容。关键是要确保孩子吃得安全、吃得营养。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还是有不少学校即使有食堂,出于简便易行、降低成本的考虑,也采取了蛋奶加餐模式。 

  吃饱吃好 

  要有米有锅 还要有人管 

  对宁夏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正虎而言,现在有两个大问题困扰着他,由于国家规定了免费午餐的费用,每一分都要吃到学生肚子里,却没有规定如何让学生吃到。因此,如何维持食堂的运转就成了第一个难题。 

  由于推行免费午餐,水电等各种费用算下来,每位学生一个学期增加了大概300元左右的花费,学校不得不挤出大量的公共经费用于免费午餐。再加上新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取暖,全部采用了暖气,每天烧煤便是2000元,因此财力上可谓捉襟见肘。“我们学校还不错,至少硬件很好,像我过去所在的倒墩小学,便只能改造教室做食堂。”王正虎说。 

  另一个大难题是师资问题。不少农村食堂都缺乏专门人员,为了节约成本,只能由老师兼管。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乃至老师自己的生活,都是不小的影响,王团镇中心小学五(四)班班主任王玉红告诉记者,现在食堂的监管员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兼顾,没有工资,只能凭着一份责任。王正虎坦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原本还希望能够改进饭菜质量,给孩子们多一些口味的选择,都只能是一个想法。” 

  王正虎的困惑,并不特别。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河南省26个试点县中,仅有9.1%的学校有食堂,而90%以上的学校只能采取市场招标、企业介入、课间加餐的方式实现营养改善。且不说现有食堂的条件规模与标准化食堂要求有不小差距。在目前的建设推进和将来的持续运转上,都面临钱和人的双重制约。 

  营养改善专款专用,一分都不能挪作他用。如果把营养餐比作米,把食堂供餐形式比作锅,这锅饭做好,要有米有锅,更要有人管。 

  据介绍,2011年中央已安排食堂建设专项资金。但是,一方面建设和管理工作量仍然巨大,试点县多属于集中连片的困难地区,对众望所归的食堂供餐形式,从招投标到业务培训、日常运转,再到未来数量庞大的炊事人员工资,所有这些经费如何落实,从何落实是个问题。有地方官员提议,如果让地方财政解决,由哪一级财政出资,都需要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 

  记者注意到,在县乡一级负责营养餐工作的多为兼职,管理的却是关系到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问题,专职人员的匮乏将成为长期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此外,发展食堂,还涉及场地、安全等诸多问题,而这些,已经不仅仅是钱能解决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