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口干舌燥 提防秋燥缠身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0/6 12:25:51 |
|
天热容易口干,少喝水更是老觉得渴。可你若没怎么出汗,一天喝上八杯水却照样口干舌燥,那就得注意了。最近,小陈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到中医院一看,才知道是“秋燥”作怪! “秋燥属于温病的一种,在秋季才会出现。”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戴莲仪说,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气候变化了,人体也会相应改变。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若为燥邪所侵,则易导致口干舌燥、干咳少痰。而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且与大肠相表里”,故又常见鼻出血、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 “秋燥”是个笼统的说法,细分下来包括外燥和内燥,而外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戴莲仪主任说,外燥主要由气候干燥引起。“初秋广州气温仍然较高,以温燥多见,除燥之外还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干感很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舌苔薄黄,小便较黄等;深秋天气较凉,干燥更盛,则多为凉燥,除燥之外兼有寒证,如怕冷、怕风等。”内燥则与人体本身的问题相关,如患上中医所说的热盛津伤,或出汗多、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体内津液耗伤。 但是,像糖尿病、甲亢的患者本身气阴两虚,阴液不足而外受燥邪,也会有类似“秋燥”的表现。因此,若病症十分顽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仍不能改善,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防身体出现其他的疾病。鼻出血多、咳嗽持续时间长、痰里有血时,最好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癌症等隐患。 出现“秋燥”如何调理? “秋燥”在中医看来是一种病,却并不是非治疗不可。大多数时候,通过饮食、作息、运动以及药物的调理便可使“秋燥”得到改善。《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秋季不宜过分剧烈运动和出汗,不宜劳累,应早睡早起,收敛精气。同时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清润的食物。油炸、煎烤以及狗肉、羊肉、鹿茸等温燥食物要少吃,难消化的食物不利脾胃,也要浅尝辄止。 食疗方(每周一至两次): 1.清补凉:煲水喝或加瘦肉、鸡肉煲汤,有清热润燥的功效。 2.南北杏煲猪肺汤:滋阴润肺止咳 3.西洋参、枸杞:煲汤或泡水,益气生津,养阴润燥。 4.川贝炖雪梨:雪梨去核,加川贝6克放入雪梨中隔水炖,炖好后连水、雪梨、川贝同吃,润肺止咳。 5.百合莲子羹、双耳汤、茅根甘蔗水、胡萝卜荸荠甘蔗水均有润燥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