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专家称中国秋粮生产潜力很大:标准化改造普通耕地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9/30 12:47:00 |
|
特写:玉米地里“数”产量 又是一个丰收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8日,记者跟随农业专家组来到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对玉米进行测产。 “今天要测的是陵县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15万亩核心示范区。”陵县副县长张登福介绍,“按照往年经验,示范区玉米亩产要比全县均产高出100公斤左右。” 上午9时许,30余名专家分成10个组,分头前往陵县的三个乡镇,每组要测20个地块。记者跟随专家组组长、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春庆教授,在东锋李村周边进行测产。 “我们要测出样本点的行距和株距,计算出亩株数;再用亩株数乘以穗粒数和品种的千粒重,得出这亩地的理论产量。”在前往玉米地的途中,张教授介绍,“理论产量打个八五折,才是测产数据。” “为什么要打折?”记者问。 “八五折是一个经验常数。”张教授笑着解释,“理论产量往往偏高,实际产量只有理论产量的85%。” 来到玉米地,张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拿出卷尺、计算器和小本子,开始测量。测完行距,张教授带着助手们往地中间走。他说:“靠地头的玉米有边缘优势,占的营养面积大,玉米棒子也大,数据不可靠。” 往地里走了三四米,测产组测出了株距,然后开始“数玉米”,即数出每个玉米穗上有多少排玉米粒,每排有多少粒。没多久,20个玉米穗就数完了,专家们转向另外一个地块。 上午11点多,张教授小组测完20个地块,他们的白大褂上已经被玉米染得斑斑驳驳。专家们陆续回到县城,开始计算测产结果。 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张登福告诉记者,虽然今年7月底8月初的大雨让陵县2万多亩玉米受涝减产,但是没涝的地大多增产。另外,今年陵县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5万亩,总量达到97万亩。 临近下午1点,统计结果出炉:根据200个点的测量,陵县示范区的测产数据为每亩722.07公斤。拿到结果,张登福乐呵呵地说:“比去年的实际产量多了6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722公斤的产量不算太高,但是比普通耕地还是高很多。”张庆春教授对记者说,“普通耕地如果进行标准化改造,引入高产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示范田的产量。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秋粮生产还有很多潜力可挖。”(记者 陈灏)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