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三万余市民高校田间追踪“食品安全”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9/16 8:19:47 |
|
本报记者 刘欢 走进高校,欣赏机器人嫁接的高超技艺;来到田间,了解绿色蔬菜的种植过程……昨天,全国科普日活动全面启动,以“食品与健康”为主题的北京主场活动在高校、田间摆下科技“盛宴”,不仅中国农业大学等9所高校的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高科技精密仪器等向市民开放,市民还可以走进通州区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基地、北京三元食品公司,从餐桌追到田间,了解食品安全、食品健康。昨天一天,就有3万余人次的观众走到高校、田间,享受科技。 高校开放日:机器人“四手连接”嫁接蔬菜 中国农业大学开放日活动现场,身怀绝技的农业机器人成为观众瞩目的“明星”。人群中,大块头的蔬菜嫁接机器人表演“四手连接”蔬菜嫁接技艺。 农大工学院的研一学生褚佳把一株南瓜苗和一株黄瓜苗分别放入机器人的两只机械手中,只见机械手灵巧地180°“翻腕”,迅速将两株瓜苗横切后,递给后面两只机械手……记者和很多观众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一株嫁接好的瓜苗就掉了出来。仔细一看,两株苗的切面紧紧“抱”在一起,被一个精致的红色小夹子牢牢固定住。 “它每小时能嫁接500株左右的瓜苗呢!”小褚指指大块头机器人,得意地说。据他介绍,过去手工嫁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速度和质量都上不去,而嫁接机器人不仅手艺精细,而且成功率高达95%以上。“目前学校正在为机器人申请发明专利,将来一旦在农村推广,会大大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 同样是农大自主研制的采摘机器人也忙着“炫耀”,机械手臂灵巧地采摘了一排草莓,而且个个完好无损。现场的工作人员透露,采摘机器人甚至还能识别哪些草莓已经成熟。 现场戳穿食品安全谣言 “谣言粉碎机”展台前,围着不少市民,“西瓜打针、香蕉致癌……这些消息让我们很不放心,真是这样吗?”几位市民议论着。“是不是谣言,大家亲手试试就知道了。”农大博士生郝睿鼓励着大家。 展台前,摆放着一个大西瓜,市民们争着用针头将各种甜味剂和红色食用色素打进西瓜。咔的一声,已被针头扎得千疮百孔的大西瓜,一切两半,眼前却没有出现大家原本以为的红彤彤的瓜瓤,反而是斑驳不匀的一块块红印。 “打了针的瓜,切开后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些被打进去的食用色素是不可能生长均匀的。西瓜的颜色和甜味主要和品种、昼夜温差以及光照时间有关。”郝睿解释着。 小学生寻找丢失的蔬菜营养 在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展区,育才学校的学生正在做“VC哪去了”的实验。五年级学生黄栩薇,把一个装满半瓶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瓶子倒过来晃了晃,瓶子中的液体神奇地变成了橙黄色。 “因为瓶子里有一片维生素C片,它与高锰酸钾发生了化学反应,让溶液褪色了。” 利用这个原理,孩子们又把三瓶高锰酸钾溶液分别加热,然后再把青椒汁倒入其中,加热时间最长的瓶子里,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原来炒菜时加热时间越长,维生素C的损失就越大,回家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小学生们恍然大悟。 京郊蔬菜基地:能防虫害的温室大棚 昨天,通州区台湖镇金福艺农农业基地很是热闹,这里是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的另一个活动场地,不少小学生与社区居民,走进阳光温室,利用农业物联网的高科技设备,“追踪”食品安全。 这个大棚有些不同,棚顶上“天罗地网”,布满了各种小巧的装置。“安装这些装置,主要就是减少病虫害对蔬菜的侵扰,减少或者不打农药,让市民吃到的蔬菜更加安全。”工作人员说。 “这是什么?”几位台湖学校的小学生指着大棚顶端悬挂的一个长条形状的仪器问道。“这是电子高压除雾系统,能够帮助西红柿免遭病虫害的侵袭。”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小装置通电后,能够瞬间达到30万伏高压,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落下,病虫害就难以乘虚而入。 “这是环境指标传感器。”工作人员指着一个小灯笼状的白色仪器说,它能实时监测阳光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并及时传递到监控室。不仅能24小时监控番茄长势,技术人员还能远程指导工人工作。此外,半空中还悬挂着黄色“粘虫板”,这是各种害虫的克星。 “当环境指标过高或者过低时,大棚里的传感器会及时发出警报。”工作人员说,“未来,我们还会将视频系统与网站联通,市民点点鼠标,将可以直接看到日光温室里蔬菜的情况,帮助我们监督。” 不仅如此,大棚中的高科技还能进行病虫害预警、番茄成熟度预报、智能滴灌等功能。 据了解,此次由市科协组织的农业基地科普日活动还包括“食品安全大百科”、“数字农业浪漫番茄”、“食品安全群英汇”、“绿色健康故事会”等多个板块。 科普日期间,本市除科学嘉年华、高校科普开放日、群众系列科普活动等重点活动外,21日前,还将在全市展开193项基层科普活动。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