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有机蔬菜”为何纷纷出局?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9/14 10:46:51  

  国人关注食品安全,相关认证应运而生。从“无公害”到“绿色”再到“有机”,通常的认识是,有机食品在安全与品质上都处在顶层位置。

  “虽然贵,但买个放心。”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6.05,0.00,0.00%)有着不小的号召力;市场看好,蔬菜基地、食品加工企业对此自然也很热衷。然而,自七月份号称“史上最严”的新《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启用,风云突变。形形色色的“有机食品”纷纷出局。它们中,有的是因为自知难达新标准而识相引退;有的是因为产品品类被剔出目录而自然出局;也有的则因为高密度的检测和随之陡升的检测费用而望而却步。

  表现最明显的,肯定是平时卖得最好的有机生鲜蔬菜。超市里曾经满满登登的有机专柜一下子变得空空如也。

  A有机蔬菜难觅

  今年下半年情势大不同

  “如今市面上的有机蔬菜真是太少见了,上半年还有好多呢,这是怎么回事?”喜欢在超市选购有机蔬菜的陈女士,从今年七月份开始便发现,市面上能买到的有机蔬菜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到了九月份,大多数超市几乎找不到有机蔬菜,这让她很奇怪。“难道那些蔬菜基地都不生产有机蔬菜了?”

  带着陈女士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我市家乐福、大润发以及华润万家等多家大卖场。正如陈女士说的那样,原本享受专柜待遇的有机蔬菜,已经全部没了踪影。除了有机蔬菜外,其他有机产品也是非常少。

  “7月1日起市面上的有机产品确实越来越少了。”华润万家超市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超市的上架情况来看,目前市场上已消失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有机品牌。他们超市有机产品比七月以前减少了六成以上。生鲜蔬菜更是“全军覆没”,原本的有机蔬菜全没了,只剩下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

  B“史上最严”严在哪?新规引发行业洗牌

  有机食品大量“下架”,行业遭遇深度洗牌,引发这场“巨震”的源头还在于七月启用的新《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史上最严”到底有多严?记者仔细翻阅之后发现,新版规则在旧版规则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从认证机构、认证人员、认证程序、认证后管理、再认证、认证证书和标志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

  最大的变化是,新版规则增加了“一个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并明确规定了,申请认证的产品种类应在国家认监委公布的这份目录之内。也就是说,目录之外的产品,一律不再进行有机认证,这其中包括矿泉水、蜂蜜、枸杞等食品。记者就此条款向我市品牌矿泉水洞庭山求证。洞庭山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说法,称数年之前洞庭山天然泉水就获得了有机食品的资质,产品外包装上也有相应的标识。但新规则启用后,洞庭山天然泉水将不能再称有机产品,也不能使用有机产品标识,尽管和之前相比,原料和工艺未发生任何改变。

  新规出台前认证的有机产品有效期大多为一年,到期后如果还想再戴“有机”的帽子,就需要按照新规来重新认证。在认证程序方面,新规则规定认证机构对所有认证产品都要进行产品检测;认证证书由国家认监委信息系统统一赋号;认证现场检查需覆盖所有生产活动范围;销售场所不能进行二次分装、加贴标识等。

  例如,本次新规变动很大的一点是“农残指标”“不得检出”,这一要求只能用“严苛”来形容,20多个农残指标由“限制数量标准”变为“零残留”,均要求不得检出,这对基地和企业来说,要求“高得吓人”。产品样本检测的频率和覆盖度,也可说是全面提升,新规要求对同一地块的所有品种都检测,而且是每一茬都要检测。另外,新规还要求“一标一码”,即每个认证的产品都附有一个17位的随机认证码,消费者可以在认监委官网上的“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系统”,输入认证码查询产品的真伪。

  C一茬一查蔬菜基地多被“吓退”

  面对“史上最严”新规,原本主打有机蔬菜的众多基地,成了“最受伤一族”。即使他们的产品能经得起近乎严苛的检测,但一茬一查的要求以及高昂的检测费用也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五月田,苏州一个知名的有机农场,也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生鲜蔬菜基地。亮相之初,就以其一流的种植环境和严要求的种植流程,打动了很多热衷有机蔬菜的市民。因为主打的就是“有机”二字,所以五月田在种植水土环境、农业设施投入、种植流程管控等方面,都瞄准了有机标准而去,当年曾一口气拿下72个有机产品的认证书。但新规则实施以后,五月田突然遭遇到品牌创建以来最大的一道坎。“根据新规,同一地块的所有品种都要检测,而且是每一茬都要检测!”五月田员工无奈地说,一般的蔬菜基地,都会种几十种蔬菜,如果是大棚种植的,一年都要两熟或三熟,也就是说,每年基地面临的有机检测,将达到几百次。让人吃不消的不仅是这样高密度的频次,更是伴随产生的高昂检测费用。“一次检测就得三四万,这不是一个蔬菜基地能够承担的。”原来有机认证和再认证,虽然也是一年一认证,要求也近乎苛刻,但同一个基地的同一类产品,不会如此频密的检测。

  五月田的苦恼,几乎是所有蔬菜基地都面临的苦恼。“一个产品申报加检测,费用大概在三到四万,基地上有几十个品种,每年都要长几茬,就算都是有机了,价格可以翻高卖,也赚不回来啊。”不少蔬菜基地这样抱怨。

  D有机种植他们还想坚持

  生鲜蔬菜基地因为其品种多样的特性,注定了他们会成为“最受伤一族”,但大米、茶叶、大闸蟹等基地,产品单一,而且一年只有一熟,在新规则面前到底境况如何呢?

  吴侬碧螺春是苏州洞庭山碧螺春中的一个著名品牌,也是苏州目前为数不多的拥有有机茶认证的品牌之一。但说起有机认证新实施规则,吴侬的负责人宋甫林也是用了“要求实在严”来形容。他介绍说,苏州目前东西山的品牌碧螺春,多走合作社路线,即合作社会收购成员的青叶,统一加工销售,首先保证茶农“青叶能够卖得掉”,赚了钱还会对股民进行二次分红,所以合作社的形式在碧螺春行业里极其普遍。但新规则规定,不同地块的产品,必须各自做检测,也就是说,如果合作社向一百个成员收购青叶,必须对这一百个成员的各自几亩茶树,分别取样检测,每一个检测,都会产生一笔检测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有机食品申报,绝对是不可能的。”宋甫林说,吴侬之所以拥有有机茶,是因为合作社在山坞里有一片500亩左右的自有茶园,并通过了有机认证。只有这片茶园出品的碧螺春,才能贴上有机标签。

  位于相城区望亭的迎湖农业,出品金香溢大米,是地产大米中的一个品牌。作为一个搞农业的,负责人朱伟琪心中同样有很浓的“有机情节”,在他看来,让自己经营多年的品牌拿下有机认证,是近几年来自己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的大米还处在有机转换阶段,正在积极申报有机产品。”朱伟琪说,按照旧的规则,拿到有机认证,已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新规则后,将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所花费的成本也要多很多,但他对此还是矢志不渝。他说,目前市场对有机大米的认可度还没有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也就是说,有机大米和普通大米相比,优质未必就形成了优价,优价了也销路不畅,但不用怀疑的是,有机栽培花费的精力和成本,是普通栽培的数倍。所以他认为,从目前来看,有机认证,如果只算经济账,那绝对是吃亏买卖。但有机毕竟是一种顶级的身份,对于一个大米品牌的塑造和树立,这种身份是需要的。而且新规面前,有机食品的含金量相比以前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拿到有机认证,对品牌提升无疑会有巨大益处。

  尽管“受伤”,但五月田的员工谈起新规则时还说道,哪怕目前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拿到有机认证,但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生鲜蔬菜基地,一个要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严格按最高要求,按有机的种种标准来做,这是必须的。“我们公司还在商议对策,在目前这种规则下,基地的所有产品申报有机,显然是做不到的。”五月田员工说,但有机毕竟是农场的一块招牌,或许会选择几种品种申报。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分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和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初次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一年内生产的有机转换产品,只能以常规产品销售,不得使用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相关文字说明。

  认证机构应当每年对获证组织至少实施一次现场检查。认证机构还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对5%的获证组织实施一次不通知的现场检查。

来源:生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