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储粮公布食用油配方实为市场营销手段?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9/5 8:33:35 |
|
玉米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究竟含多少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等基础油?消费者是一头雾水。作为食用油市场的后来者,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下称“中储粮”)最近可谓抢足了镜头,因为其“首吃螃蟹”,公布了旗下一款调和油的油料配比,此举在全国粮油企业中尚属首次,一石激起千层浪。 公布配方实为营销 8月23日,中储粮旗下金鼎品牌在北京推出食用调和油产品,并委托权威机构监制并公布了配比,主要成分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橄榄油、茶籽油八类,配比分别为47.50%、41.40%、6.00%、2.50%、1.00%、0.40%、0.60%、0.60%。中储粮方面称,“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只有这个行业做好了,每个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 不过中储粮此举还是引起了各方争议。有业内人士猜测,中储粮此举是极有价值的营销手段,含“更多私心”。“不排除是为抢占市场。若调和油市场‘配方秘密’被公之于众,其他企业后期或将陆续跟进,但不排除个别大型企业依然维持原状。”卓创咨询分析师张兰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储粮可以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当一个‘揭露调和油市场秘密’的角色,何乐而不为?”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中储粮公开标示调和油的配比,对行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对其他食用油企“以次充好”行为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调和油市场标准不一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小包装食用油销量接近700万吨,平均市场增幅在5%左右。目前,益海嘉里、中粮集团、鲁花集团分别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45%、15%及8%左右的份额,而被赋予高度期望的中储粮金鼎品牌2012年预计完成的销量大约为20万吨,即使完成这一计划,其所占市场份额也不到3%。中储粮此举被外界认为是抗衡益海嘉里的第一步尝试。若益海嘉里是“内忧”,那么“外患”亦一直困扰着中储粮。 “目前市面上一些所谓的花生调和油、大豆调和油、茶籽调和油,其实纯花生油和纯茶籽油仅有2%至5%,其余则是廉价的大豆油和棕榈油。”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的此番言语佐证了调和油市场乱象。记者昨日走访食用油市场了解到,某品牌5升装的花生调和油标价65元,同样5升装的纯大豆油标价60元,而纯花生油的标价则高达120元。花生调和油和纯花生油的标价相差一半左右,产品的利润率也有一半的差距。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价格在100元左右的纯大豆油通常有3%的利润,而售价100元以下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利润可达6%,甚至更多。为此,在利益驱使下,一些油企会对调和油中的各种原料比例任意调节,低成本获得高收益。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詹杏芳向媒体透露,企业都是什么油便宜兑什么油,什么油贵标什么油。 国标迟迟难出台 “调和油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国家标准。”在中储粮副总经理王庆荣看来,没有国家标准让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找到了获利的方式。 其实,2005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编制就被提上了日程;2007年,调和油的第一份国家级的标准草案出台;2008年《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但至今仍悬而未决。今年7月,又有消息传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于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若该标准出台,或强制各企业在调和油包装上标明各油种占调和油总体含量的百分比。 “调和油的配方,若单从技术层面讲,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东方艾格粮食行业分析师马文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调和油都存在随意冠名的现象。“比如,有的油企为了显示调和油高贵身价,或者以换新包装为由涨价,声称含有初榨橄榄油,可能企业压根就没有添加,其主要成分无非是大豆油,甚至兑入了棕榈油。” 国标迟迟不出台,主要是制定出一份合适的调和油冠名标准很难。“花生油占比达多少能以‘花生调和油’冠名销售,意见很难统一。不过,与其让消费者知晓各类油种占比,不如让政府把控好企业调和油‘冠名’这一环节。”马文峰向记者表示,“安全永远是第一标准,调和油‘实至名归’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