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澄清食品安全的十大模糊认识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8/19 6:31:33  

近年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诸多认识误区。错误的食品消费观,容易误导消费行为,影响人体健康。以下内容将对食品安全十大模糊认识予以澄清。

  食品安全不可能“零风险”

  从科学上来讲,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陈君石院士曾指出,食品中的危害物质无所不在,无法消灭,但风险有大小,关键在于控制。

  消费者要求的“零风险”,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食品安全与否,关键看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剂

  量,只要将有害物质控

  制在人体健康允许的

  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因此,食品安全监管

  是消灭和消除一切安

  全危害,而是要把健康

  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之内。政府组织科学家对

  食品中存在的危害进行科学

  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制定控制措施,包括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并保证这些措施严格落实,就可使风险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以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是食源性疾病

  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包括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造成的化学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其中食源性疾病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而非添加剂引起的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品中的生物或化学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另一类是由于食品中的生物因素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严重的食源性疾病可致人死亡。近年来,我国卫生部每年都接到食物中毒报告上百起,涉及数千人发病,百余人死亡,除意外事故外,其中大部分由致病微生物引起。

  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迄今为止,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没有一起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但食品添加剂却成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因此,必须把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非法添加物区别开来。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都是食品非法添加物,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合法使用,不能超范围、超量使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一些新的食品添加剂被许可使用,而一些老的食品添加剂则会被淘汰或限制使用范围。

  假冒伪劣产品不等于不安全食品

  长期以来,大众经常笼统的将假冒伪劣食品与食品安全划等号。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慢性和潜在性的危害。

  假冒伪劣食品最终目的是用少量成本牟取更多的非法利润。其特点是以低值成分代替高值成分,掩盖食品劣点,非法延长食品保存期,使营养价值已经降低甚至丧失的食品重新被利用,假冒伪劣食品不一定造成健康损害。所以说假冒伪劣食品和不安全食品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划等号。

  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致癌食品

  把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是大众常见的误解。其实,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致癌食品,有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的化学物也不等于致癌物。很多食品中虽然含有致癌物,但食品安全学常讲到“剂量即毒物”,也就是说只有当致癌物超过一定量时,才可能致癌。判定某种物质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如果没有“量”这一前提,就没有毒物的概念,更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质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

  不合格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

  一个产品被判为不合格原因很多,一般所说的不合格食品包括产品等级标准不合格、非安全指标不合格、限量成分超标、含有违禁成分等。

  但将超标食物误读为有毒食物是不合理的。含有违禁物质是否会对健康构成伤害,也需要看其含量,但是含有违禁物质的食品肯定是不合格的,如果违禁物质超标对身体造成危害,才是有毒食品。

  正确认识有机食品

  目前市场上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是由不同部门针对食品安全设置的不同认定标准,安全是这三类食品突出的共性。

  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有所区别,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然而,生产有机食品的产量要远远低于非有机产品,以中国的现实条件,重要的是首先必须满足13亿人的吃饭需求,其次才是打造高标准的有机产品。

  牛奶不是越鲜越好

  卫生部出台的《乳与乳制品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生鲜牛奶不能直接上市。

  生鲜牛奶中含有较多微生物,极易引起各种疾病或传染病,任何奶制品都要先杀菌。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显示:未经检测和消毒的牛奶能传播给人的疾病有37种,其中由牛本身所带微生物污染牛奶并传给人的疾病就有16种。所以为了安全饮用,牛奶都要先经过杀菌处理。

  外国食品并不绝对安全

  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也是动态变化的。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质量稳定,并得到世卫组织和多数国家的充分肯定。哪个国家都有食品安全事故,并不是所有的食品安全事故只发生在少数发展中国家。

  总体来讲,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越是发达国家,其食品安全水平越高。但即使在今天,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存在“零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越来越严重

  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对食品进行风险监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的检测合格率也达到90%以上,所以我国食品安全已有一定保障。

  在食品安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消费者却感到食品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主要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群体大、规模小、分布广、规范化程度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所难免;群众误把大量假冒伪劣食品,等同于不安全食品,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数量;消费者安全保障和维权意识大大增强,过去长期存在但被忽视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随着政府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和设备日臻先进,使得原来达标的食品往往在精细化的检测中“卡壳”;媒体、网络深度介入食品安全领域,适时监督,及时曝光,使原本食品监管部门内部掌握的信息日益公开化。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