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北方粮仓大减产成定局 东三省或损失20亿元 |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更新时间:2012/8/18 9:57:09 |
|
农户收入仅剩三成 第一次尝试大面积承包土地,内蒙古赤峰的村民——50岁的李志就碰上了十年不遇的虫灾,“能保住三成收入就算万幸”。而更令他忧心的是,他雇来帮忙喷农药的同村村民还躺在医院里,多种农药混合气体的熏染中毒,令医生无法用药。 一场罕见的黏虫灾害近期突袭了东北和华北,造成63万亩玉米绝收。而灾情还可能继续蔓延。 根据民政部8月16日9时发布的统计数字,虫灾已经造成东北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73.25万公顷 (合1098.7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4.23万公顷(合63.45万亩)。而玉米减产幅度和质量,仍将受制于后续灾情的发展和气候影响。 虫子升级 农药中毒 李志家在内蒙古赤峰市乌敦套海镇三十家子村,2012年的春天,他承包了当地100亩土地并全部用于种植玉米。 从7月25日开始,李志就发现了他的玉米田里出现了异常:在玉米田及周围杂草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虫卵,还有些小虫。“发现虫子丝毫不敢耽误,立刻就打药。” 一个人背着喷雾器喷了3天下来,李志发现,他一个人喷药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虫子增加的速度了。 “我们这里没有现代化、高科技的农药喷洒工具,全靠人力。”没办法,李志以每人每天150元的价格雇用了几个村民,5个人每天喷药10小时以上。 2天之后,100亩田喷洒完毕,李志摸索出了新的经验,“换了好多种药,药效强的有效果,药效不强的农药根本不管用了。即便药效强,浓度也不能低。不是药不好使,好像这虫子抗药性非常强。” 至于农药的选择,李志从来没接受过任何专业指导,“不大清楚什么药治什么虫,也不知道去找谁问,反正就是这个不管用就换那个,哪个管用就用哪个。” 喷药仅仅过了4天,8月2日的清晨,李志赫然发现了第一株被啃得只剩一根秆的玉米,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虫子的转移“成群结队”,“眨眼功夫,玉米叶上就布满了虫子,一片玉米叶子,眼瞅着十几分钟就吃没了。”李志说,这批虫子显然已经不是一代二代,应该已经是四代了。 从那天开始,李志和黏虫的斗争在喷药、反复、再喷药、再发现的循环当中度过。李志说,到8月14日,他那100亩玉米已经密密地喷了四遍农药,“每天从田里出来,身上都爬满了虫子。”老伴有一天竟从李志的身上扫下大大小小30多条虫子。 一贯保守的李志下定决心在今年大面积承包土地是因为儿子婚期迫在眼前。李志算计着:正常情况下,承包100亩地种玉米种子,每亩毛收入2000元左右,扣除50%的成本,到秋天能有10万元的收入。 一场虫灾撕毁了李志所有的“打算”。 “算算到现在投入就得有七八万元了。喷了四遍农药再加上雇人,又增加了1万多元的费用。”李志说。 地方政府疏于防控 目前此次遭受虫灾的地区遍及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地。农业部称,截至8月14日,黏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为近十年来之最。 “今年黏虫灾害大规模发生主要还是气候原因。今年东北和华北地区雨水充沛,杂草也茂密,给以小麦、玉米、杂草等为食的黏虫提供了有利的食物资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程登发介绍。 而在2011年的气候条件下,冬天低温,夏天高温,雨水少,病虫害不严重。“一些病虫害不严重的地区没有进行防治,留下了足够的越冬虫源。如果防治的话,今年不会出现如此多的黏虫。”程登发分析。 而忽视的背后,是将近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黏虫灾害,给人们留下的轻视心理。“上世纪80年代之前黏虫发生比较普遍,最近一次大型灾害发生在1982年。黏虫是迁飞昆虫,冬天要在北纬30度才能过冬,也就是要在广东、广西和福建三地过冬。上世纪80年代南方实行耕种改革,不再种小麦而改种甘蔗。这样黏虫在虫源地的危害就不严重。”程登发介绍,“由于多年没有发生严重灾害,科研人员也疏于防控工作。” 中华粮网和中国玉米网的调查团队都表示,东北的农户发现黏虫时,灾害就已经很严重了,“因为虫子已经长得很大,快接近化蛹的阶段,正处于暴食期,喷洒农药的效果并不理想。” “大部分农户都没意识到当时玉米里有不同的飞蛾。我们这里的农业部门也没有进行相关的预警。” 吉林省白城市的一名农户表示,该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是看不到几个。 农药商“趁火打劫” 据中华粮网研究员黄英俏介绍,一个村子里通常有几家会买几台喷洒农药用的高架车,“2万~3万元一台,帮助没有车的农户防治,收费500到700元一公顷。”而这个价格一直在上涨之中。 目前,内蒙古和辽宁的部分地区使用了飞机喷药、进行集体防控,但亦有农民表示,政府组织高架车或飞机统一喷散施药,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一些虫碰到农药掉到地上后又会爬起来。”中华粮网研究员刘天峰表示。这给防虫增加了一定难度,当地不少农民还是自己打药补救。 据最新消息,吉林省农委主任称,将拿出9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及时开展防控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吉林各级财政已投入二代黏虫、玉米大斑病防控资金达2000多万元。 据民政部8月16日公布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民政厅报告,三省因黏虫灾害,到目前为止损失将近20亿元。其中,辽宁沈阳、阜新、锦州3市7个县(市)78.8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11.4千公顷,其中绝收24.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 吉林长春、白城、松原、四平4市22个县(区、市)152.7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48.9千公顷,其中绝收14.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 黑龙江哈尔滨、大庆、绥化3市7个县(区、市)22.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2.2千公顷,其中绝收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现在距离东北玉米收获大约还需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现在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期,如果叶子被啃食太多,将会影响到光合作用,这会对玉米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黄英俏介绍,但是今年东北地区水分比较充沛,玉米的饱满度比较好。“具体影响会有多大还要看后期虫害发展以及气候变化。” 而防治虫害直接导致了种植成本的增加。“往年农药、除草剂等等的成本是80元一公顷,今年要200元。一些地区要喷洒二至三遍农药。”中国玉米网信息中心戴女士介绍。也因此,在有些受害严重的地区,农民已经放弃了喷洒农药。(李艳洁 李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