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评论人大代表岂能“打酱油” 敏感问题也该答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3/9 |
|
有记者在两会上问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如何看待“毒奶粉”、“毒豇豆”等食品安全问题。代表回答:“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3月8日《广州日报》)
照理说,一个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是了然于胸的,记者在两会上对其进行追问,也算是很“对口”的采访,不存在风马牛不相及或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而该负责人的回答,却大大超出人们的意料。站在该负责人的角度,相信不会不知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对于此类问题的关切,然而在记者的追问之下,却敷衍搪塞地选择回避,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如果说记者问的是技术难度很高的问题,该负责人必须仔细求证才能加以解答,那么,小心谨慎一点似乎还可以理解的话,而如果明明自己知道,却还要三缄其口,那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在这则新闻之中,作为人大代表,面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却“无事一身轻”地选择置身事外,以一副“我是出来打酱油的”姿态示人,的确与其身份不符。 不可否认,毒奶粉、毒豇豆等,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上都曾引起过很大的负面冲击力,前不久,三亚市农业部门对最先曝光“问题豇豆”的武汉市农业局打破潜规则的做法发表了“特别不理解”的言论,这表明在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执行力度,似乎不容乐观。而该负责人对于记者提问的过敏,未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反应,换句话说,他所熟悉的或许还是“内部通告”的形式,抑或与当前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着某些联系,使他固守“不足为外人道”的思路,因而在记者采访时,才会以“两会”“敏感”这样的词来作为挡驾、作为推脱。 事实上,有关食品安全,早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些人过敏虽然可以想象, 硬要说“敏感”却更像是一种借口。众所周知,对于引发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开诚布公、深刻检讨,才是一种善莫大焉的举动,一味地回避只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闻报道语焉不详,我们至今不知道这位“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的真实身份,这无疑是有些令人遗憾的。某种程度上说,该报道似乎多少有些“为贤者讳”的“善意”,这无疑是需要批驳的。不过,公众也不必太过着急,没准儿不几日此人大代表究竟是何方神圣就能见分晓呢。甚至这位人大代表会出来辟谣,也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