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揪出“地沟油”关键在于政府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1/6  

 科学新闻记者 闫岩

  格外寒冷的冬天,给从事一项工作的人们带来了便利。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打捞下水道中废弃食用油脂――“地沟油"获取暴利。由于低温使下水道中的油脂冷凝为白色、灰色或是褐色的固体,“乖乖地”呆在下水道里,这给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被捞出的“地沟油”中很大一部分经过再次提炼、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曾在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中公开表示,每年有几百万吨的“地沟油”进入市场,上了餐桌,其中主要出现在农村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的市场、大食堂、集体食堂。

  “地沟油”20年历史

  “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我常开玩笑说自己每天早上早餐吃的都是‘地沟油’。在数量上,我想一年150万吨‘地沟油’进入市场是有可能的,它并非如三聚氰胺那么可怕,但是其危害一直存在。”长期从事油脂研究的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对《科学新闻》说。

  “地沟油”又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毛油”,其来源主要有: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或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

  被捞回的“地沟油”通常会在勾兑一些新油之后流入食品、餐饮行业。据实验测定,长期摄入“地沟油”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并有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此外,“地沟油”受污染产生的黄曲霉毒性不仅易使人发生肝癌,也有可能引发其他部位癌变,如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癌、卵巢、小肠等部位癌变。

  “虽然我们知道食品行业有这样的潜规则,知道有不法商人贩卖不合标准的油来谋取暴利,但我们很难分辨。”胡小松曾说,“油掺油,神仙愁,神仙都很难分开它,所以‘地沟油’大概应该已经有20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按吨位算的话,每年消化掉的‘地沟油’,统称吧,应该在几百万吨。”

  据了解,提炼一吨餐饮业的“地沟油”成本仅在300元人民币左右,而如果被加工成为生物柴油每吨成本约1000元人民币。在专家们眼中,利益驱使是“地沟油”长期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科研界而言,也有自己的责任,因为本应该对于“地沟油”充当把关作用的检测方法仍然存在欠缺,不能完全将“易容”后的“地沟油”揪出来,这使得“地沟油”在市场上可以畅通无阻。

  检测之困

  经过精炼的“地沟油”,从外观和感官上很难与普通一级油区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沈群表示,目前地沟油检测方法有不少,但是存在不能用一种检测方法检测所有来源的“地沟油”的缺陷(不同来源“地沟油”特点不同)。有时检测误差较大,有误判的可能。如果“地沟油”掺入含量较少时,检测不出来。

  《科学新闻》了解到的目前现有关于“地沟油”检测的专利主要包括:电导率检测法和胆固醇检测法。其中,电导率检测法的依据是:油脂在烹饪过程中因接触了大量食盐、味精、洗涤剂等,金属离子含量要高于普通一级油,且与油中“地沟油”的添加量关联明显。胆固醇检测法的思路是,使用过的油,由于其在早先的烹饪过程中混入了动物脂肪,而植物油脂中不含或含极少的胆固醇,而动物脂肪中胆固醇含量则较高。

  2007年1月12日新华社曾报道,武汉工业学院学生刘志金发明了一种30分钟即可准确检测“地沟油”的方法。其原理在于:“地沟油”多从下水道的洗涤油水中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来自地沟、金属器皿、洗涤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正常的食物油相比有着差别。因此,他们利用金属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检测油的电导率,得出“地沟油”电导率是一级食用油的5至7倍,并以此判断“地沟油”。

  同年5月,同为武汉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王乐研制出一种蓝色试纸,通过将试纸放入受测油后拿出静置半分钟,观察其颜色变化并对比标准色卡来判断是否掺入“地沟油”。王乐曾对媒体介绍,实验结果表明该试纸判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但是,她也明确表示,由于油经烹饪后杂质过多、成本复杂,故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试纸还不能直接对熟制菜品的用油进行检测。对于王乐的研究成果,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分析,这是依据油的“积性”来检测油的纯度,当油中有氯化钠(食盐)时,其积性大,反之则小。而正规渠道食用油中通常没有氯化钠。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洪指出,上述两种方法分别存在着不足之处,他说:“电导率法的检出下限为‘地沟油’的添加量在20%以上,而胆固醇法的缺陷在于,其检出下限为‘地沟油’的添加量在10%以上。”

  《科学新闻》联系到一家生产“‘地沟油’快速检测试剂盒”的公司。该公司所设计的试剂盒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地沟油”进行检测。但在说明书中记者看到,其中明确标注,“对于一些未经纯化的油(比如芝麻油、花椒油等)和加入其他成分的油(如辣椒油),本法容易产生假阳性。”在记者咨询过程中,销售人员也表示,该试剂盒仅能作为工商执法的参考,无法进行详细分析。

  研发新招

  据介绍,经过精炼的“地沟油”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包括烹饪、分离、收集、精炼等,但经过洗涤、蒸馏、脱色、脱臭等加工过程后,影响感官和外观的因素被排除,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这一点与普通油脂无异,自身并没有显示出与其他油脂具有显著差异的唯一性特征,因此有效高效检测方法的建立也就没有足够的依据。

  对于“地沟油”的检测,何东平也表示并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地沟油’的检测一定要进行综合评判。”他说。

  面对地沟油检测的种种困难,科技部在去年专门对此进行了立项。项目的承担者正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洪和他的团队。针对“地沟油”的特性和现有一些方法的局限性,黄凤洪和他的同事们采取了新的方法。他告诉《科学新闻》,针对“地沟油”本身的特点,他们采用同时从几个方面着手的办法,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包括极性化合物与聚合物含量检测、Steradienes(β-谷甾醇在高温下的氧化产物)含量检测、反式脂肪酸含量检测、重金属和生物毒素含量检测、并采用电子鼻技术,建立不同油脂指纹图谱,在以上多个方法建立的基础上,探索几个参数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地沟油”的存在。

  同时,何东平在其团队已有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也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课题――“城市餐厨垃圾中废弃油脂再利用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并且已将成果上报相关部门。

  “我想这个标准在2010年应该就会批下来了。”他非常有信心地对《科学新闻》表示。但是,他强调对于“地沟油”的治理并非是检测标准能决定的,关键还在于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