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产地到市场层层检验 张北进京菜严把质量关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2/7/19 8:37:30 |
|
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仪器,两名身穿白大褂的检测员正在摆弄试管、容量瓶。这里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农产品综合质监站的理化室,张北县的17个种菜乡镇中,每家农户田间地头的蔬菜都会被轮流拿到这里进行抽检。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探访这些即将运往北京的蔬菜是如何严把质量关。 走进理化室,靠墙边的地上,西兰花、莴笋、大白菜……待检测的蔬菜一字排开。 每棵蔬菜上还摆放着一个小纸条,写着“张北县农产品检测站取样标签”。记者拿起一棵白菜上的标签,“品种:大白菜,取样地点:陈羊沟,被取样人签字……”样本信息一清二楚。 一棵蔬菜是怎样经过这一道道仪器的检测呢?检测员田晓蓝拿起一棵水灵灵的白菜,给记者演示起来。 操起菜刀,田晓蓝麻利地将白菜一劈四瓣,拿出一瓣,“这菜刀、菜板每用过一次,都要拿蒸馏水清洗干净才能再用,不然测出来就不准了。”说着,她拿起一个不锈钢的小管子,往那瓣白菜上一刺,“这叫打孔器,你看,样本就这么取出来了。” 取出白菜样本,田晓蓝又把它剁得更碎,用一个四五厘米高的锥形三角瓶,放在电子秤上,显示屏上显示:2g。接着,往瓶里倒入20毫升缓冲液,来到一台“HY-4调速多用振荡仪”前,将三角瓶插放在了振荡仪表面的铁网里。按动开关,三角瓶里的液体就随着仪器快速地晃动起来。 “这是为了把菜渣上面的农药‘振’下来。”两分钟过后,机器停下来了,“还要静置两分钟。”田晓蓝对检测中的毫升数、时间,都把握得非常精准。 “操作不当得出的结果就容易出误差。”正说着,她已经取好了3毫升的菜液和缓冲液,用注射器一样的移液枪加好了酶和显色剂。 接下来,两个对比样本要一起“下锅”加热了。振荡仪旁边的“数显恒温水浴锅”显示温度37.1摄氏度,“样本需要放在37摄氏到38摄氏度的恒温锅里加热15分钟到20分钟。” 等待加热的过程中,张北县质监站站长尹福云跟记者聊起了县里蔬菜质检的事儿。“我们的检测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也就是说,这白菜小的时候就被检测过了。各个乡镇都要被抽检,我们是每1000亩抽3到4个样本。” 可是这样抽检,怎么能保证每家菜农地头儿上的菜都是安全的呢? “这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的抽检是轮回检测,各家各户都能抽到,”尹站长解释说,“而且我们还有乡镇送检,每年7月到10月这四个月里,每隔17天就要送一次。每个乡镇每次至少要送4个样本,上市蔬菜多的时候,还可能送七八个。” 正说着,加热的时间就到了。田晓蓝给两个三角瓶加入底物,摇晃均匀,“下面就要倒到比色皿中进行比色了。” 一台三四十厘米见方的白色农药速测仪就是断定蔬菜是否合格的“法官”。比色皿相对的两面分雾面和亮面,“把亮面这样对着通光孔,通过测量光的通透率,就能看出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说着,田晓蓝盖上了仪器,依次按下“复位”、“空白”、“打印”三个按钮。 过了3分钟,一个像超市小票一样的纸条从机器上方“钻”了出来。记者拿起纸条,马上就被上面各种字母和数字弄蒙了。 “C这项代表空白,就是缓冲液,前后两个数是同光后的指数,”尹站长给记者解释道,“其实合不合格只要看下面这个抑制率就行了,抑制率在负的百分之十到正的百分之五十之间都是合格的。” 记者看到纸条上显示:S1是16%,S2是2.6%……“这么说样本都是合格的啦?” 尹站长点点头,“如果超标的话我们还会再做检测,如果最终确定是不合格的话,就不能进京。” 没想到一棵小小的白菜,要经过前前后后这么精密的检测和反复确认。 其实,这只是张家口蔬菜在保证安全方面最基本的措施。为了确保为北京市民送上更多的“放心菜”、“安全菜”,张家口地区执行了“产地抽检、客商自检、市场严检”三环相扣的检测制度,全市设有139个蔬菜质量速测点,常年进行定性检测。同时,还加大了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认证力度,全市有9家企业或合作社的18种蔬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有机蔬菜认证7032.25亩。 目前,张家口地区14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已陆续上市,安全新鲜的蔬菜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达北京市民的餐桌。(实习记者 高健)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