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问题食品企业处理扭扭捏捏 召回为何屡遭尴尬?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7/3 16:15:55 |
|
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同,同一大企业在国内国外表现出不同的召回态度。 问题食品召回在中国遭遇执行难。日前,光明乳业因生产事故导致碱水渗入牛奶,在消费者在微博报料投诉、事件影响大后,企业才不得不发出召回令。同样,最近发生的国内知名食品皇室麦片被广东工商部门检测出大肠菌群超标后,企业才启动召回流程,要求该批次的麦片产品全部召回,并接受消费者退货,并承诺所有召回产品统一回收、集中销毁。 在过往发生的多个食品安全案中,记者发现,问题食品召回滞后、企业不主动召回问题食品等事例时有出现。在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失范失信、监管不足等问题,特别提出,将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建立健全严格的食品退市、召回和销毁管理制度。有关专家指出,最能体现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之一的问题食品召回,在中国遭遇实施难主要是存在食品召回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薄弱,以及企业感觉召回成本大等问题。 案例 企业消极“召回”问题产品 日前有消费者在微博上报料称,其购买的光明乳业产品“优倍”出现质量问题,同样的紫薯置于不同生产日期的优倍乳品中,竟产生不同颜色,怀疑产品混入烧碱。该微博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后,引来消费者一片质疑,同时也引来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关注。当晚,光明乳业立即发布召回令,宣称该公司旗下光明乳业乳品二厂进行常规的设备维护保养,在自动阀切换时发生几秒钟的延迟,导致管道内少量清洗用食品级碱水瞬间渗入当时流水线上的950ml优倍牛奶中,涉及产品为300盒左右。该公司表示,“对于问题产品,已经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产品全部召回。对已经购买了问题产品的消费者,已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并上门进行了道歉和赔偿服务。” 与光明同样“后知后觉”的还有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今年4月17日,媒体曝光,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水混入该公司在2月4日至8日生产的12万箱可口可乐中。事件发生后,经当地质监部门查证,证实该公司在今年二月发生生产事故,但该公司向当地监管部门隐瞒了该事件。4月29日,可口可乐公司承认操作失误,但仍强调产品安全,回避召回、赔偿等问题。5月2日可口可乐公司称将用最新出厂的产品为客户和消费者换回2月4日至8日期间的所有产品,相关负责人仍坚称这一举措是“换货”而不是“召回”。可口可乐公司的傲慢激起消费者不满,在舆论压力之下,5月4日,可口可乐公司才同意退货,将回收产品及同批次库存产品销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