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今天腊八,这个节你还过吗?
文章来源:北方新报  更新时间:2011/1/11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即腊八节。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腊八节喝腊八粥、腌腊八蒜的民俗,老年人的热衷程度在逐年减退,而年轻人对腊八节更是越来越陌生。

  老年人仍是主力军

  连日来,记者在首府多家大型超市采访时了解到,红豆、 绿豆、江米、花生以及莲子、红枣等可以熬制腊八粥的配料销量都比平时有所增加,尤其是超市已经配好的八宝米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而购买人群中,老年人是主力军。

  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华联综合超市金宇店的杂粮区,记者看到前来购买腊八粥配料的顾客很多。从9时开始,20分钟内共有13位顾客购买了腊八粥配料,均为50岁以上的市民。其中,12位选购了八宝米,1位自选配料。“我觉得人家超市这米配得挺好的,而且价格比之前便宜了一些,所以我买了6斤多,不仅腊八节可以吃,平时吃也挺好的。”昨日,正在购买八宝米的张凤兰女士告诉记者。和张女士一起来购物的郭女士也表示:“直接买这配好的就挺方便的,要不还得买那么多种米和豆子。红豆一斤7块多,半斤的钱就够买1斤八宝米了,而且八宝米里面已经有红豆了,挺合算的,吃起来味道也不错。”而唯一一位选择自主配料的市民刘贵华表示,他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料,江米是主要原料,所以多买了一些,其他的少配点就行。

  相对于腊八粥,近年来,腊八蒜更是很少人问津了。说起原因,张凤兰女士说:“前些年都腌呢,但是现在不腌了,不是因为蒜贵了,主要是家里没人吃了,尤其是孩子们更是不吃,嫌有味道。”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二福柱蔬菜批发配送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蒜每斤6元,比前一阵子价格降了。腊八节到了,但是腌制腊八蒜的老年人却不多。

  1月9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多家粮油店采访时了解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便很重视养生,所以喝杂粮粥已经成了很多市民的饮食习惯,并不会因为腊八节特意熬粥。

  采访中,陈海粮油经销部的负责人陈海告诉记者,前几年,到了腊八节,前来买江米、红豆等熬粥配料的人会明显增加,而这两年,销量的增加幅度越来越不明显了,只是比平时稍微多一点并,因为过腊八节特意去做腊八粥的人越来越少了。倒是平时,这些杂粮的销售量在逐年增加。今年70岁高龄的高大爷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腊八粥在30年前,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只有在腊八这样的节日才可以享受,所以大家对于这个节日都很盼望。而现在的人几乎每天都在过腊八节,在节日这天自然没有特意去吃的必要。”

  “知道今天是什么节吗?准备怎么过?”昨日,记者在中山路商业街随机采访了10位年龄在20~30岁的市民,其中6位的答案是不知道,其余4位则表示知道是腊八节但是不准备过腊八节。

  不少人致力于宣传腊八节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市民对于过腊八节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但是一些商家、幼儿园却在腊八节特别策划一些活动,为的是让广大市民知道腊八节,不要忘记这个传统节日。1月9日,记者在位于大学西街的唐食粥语饭店看到,该店特意为腊八节制作了宣传彩页。该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腊八粥会在腊八节当日推出,为的是让家在外地的人也能吃到美味的腊八粥,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来,也让大家记得这个传统节日。

  1月10日上午,预备役方晓幼儿园为腊八节特别策划了活动,内容包括给小朋友讲述腊八节的来历,告诉他们腊八粥的原料,教他们熬腊八粥、腌腊八蒜的方法……一个特别策划的活动结束后,美味的腊八粥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该幼儿园园长方晓告诉记者:“如今西方节日越来越盛行,而传统节日却越来越不被人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堂特殊的课,能让孩子们了解,并且记住这个传统节日。”

  【链接】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小编感言】

  传统节日受冷淡的原因,可能不止是生活条件好了这么简单吧?

  翻阅一些资料我们发现,传统节日受冷淡的原因主要是它面临市场培育乏力、年轻人认同乏力等障碍。缺少认同群体,自然就缺乏关注,难以传承下去,最终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其实,节日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本身是凝聚文化的一种载体。过某个节日其实就是体验某种文化,人最容易在本民族节日的文化熏陶下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许多人因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过多关注于物质形式表面,再加上商家出于商业目的推波助澜,使得传统节日“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其精神实质,使传统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 (北方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