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专家热议我国玉米产业发展战略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6/11 12:05:13 |
|
近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召开玉米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部分区域试验站站长,吉林省农委、农科院及部分玉米种业企业的代表等6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上,有关专家结合学习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的《玉米论略》一文,就论略中所提出的玉米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具体措施,围绕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建议和体会。 明确责任明确目标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说,现代玉米生产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稳定性问题。韩长赋部长在文章中指出,到2015年我国玉米的消费需求量将达到2.2亿吨。即科学家预测的到2020年消费量2.3亿吨将提前5年到来,意味着玉米供求仅达到平衡的局面即将被打破,可能会出现产不足需的情况。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善于站在农民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方方面面去考虑这个问题,形成一个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对了,才能做出成果来。 利用有限资源增加玉米供给 吉林省农科院院长岳德荣说,我国是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种植面积、总产量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吉林省是玉米产业发展大省,年产600多亿斤粮食,400多亿斤为玉米。吉林省玉米单产水平较高,但是进一步提高单产面临土壤肥力下降、阶段性干旱、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等诸多问题。如何破解全国玉米生产中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使玉米产业快速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玉米对粮食总产量贡献大,增产潜力大,产业带动能力大,是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农业安全的战略作物。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我国玉米供给能力,将是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力争品种突破力争技术突破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董树亭说,产量提高,首先品种要有突破。这几年,我国没有一个原创性、突破性的玉米品种出现,表明品种在推动玉米增产上能力不足。2004年之前10年,山东省玉米年均增产8.4公斤,而2004年以来年均增产仅4.1公斤。品种相对单一,也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控。品种的限制因素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农民非常需要能稳定增产又有效抗病的好品种出现。 决定产量的三要素是密度、整齐度、成熟度,哪一个都会限制产量的提高。黄淮海地区玉米普遍是4000株/亩,完全可以增加到4500到5000株/亩。农民喜欢稀植大穗,看见玉米棒子挺大就以为多打粮食,岂不知产量是由群体性决定的,穗数要多。另外,播种质量差,种子出苗不匀,果穗也不可能均匀,平均穗粒重也就低。植株不成熟就收获也会造成严重减产,普遍可达100公斤。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农机农艺结合综合产生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张东兴说,农业机械的介入,改变了玉米产业体系各个领域科学家的工作。目前很多品种不适合机械化收获。另外,目前采取的一些栽培措施,没有考虑整个农业生产的效益,也需要改进。栽培实验室实际上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深松改土包括秸秆还田,另外一个就是播种保全苗,这两项任务都离不开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反过来也提出了要求,这就有一个“谁服从谁”的事儿。农机农艺融合,一定要尽快解决,栽培专家要围绕着农业机械慎重地制定相应的栽培标准。 防灾减灾减损增收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玉米面积的扩大以及一些玉米品种的更换,玉米病虫害的问题日渐突出。2011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10.27亿亩次,是历史上最高的,造成的产量损失将近900多万吨。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影响玉米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玉米病虫害防控研究室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随着生产品种和栽培制度的变化,玉米病虫害的规律一直在变化。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对生产上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演替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提高防控能力,发挥病虫防控在玉米稳产增产中的作用。 调整区域布局转变生产方式 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曹靖生说,战略举措是继续优化区域布局,实际上“八连增”也是跟区域优势布局有关的。甘肃、四川西南部压缩小麦面积,增产的数量要比其放弃的产量多得多。所以说优化区域布局还是很有优势的。一定要巩固优势区,提升潜力区。“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何为优势区,何为潜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