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几年的门板终于打开,南锣鼓巷的沙井副食店,最近又开始迎客。老店不卖副食了,而是改头换面开起了两家时尚小店,卖上了卡片和织艺。
这家诞生于60多年前的老店,十几年来不为周围的商业所动,依然苦守着老风貌,到底紧闭的大门里面发生了什么?诸多猜测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老店换装:中间斑驳门板仍在 两端开了时尚小店
南锣鼓巷的中段,沙井胡同的把口,有一排灰墙灰瓦的平房,就是知名的“沙井副食店”。房门紧闭、斑驳褪色的门板,与周边光鲜的门脸儿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成了巷子的“地标建筑”。逛街的人常常会选择此处作为相约见面的地点。
近日,这个全北京最潮的小街里最沉寂的店铺终于发生了变化,斑驳的门板只剩下了中间的一扇紧闭。
南端保留了老面貌,木窗框、砖砌窗台,但在新玻璃和红油漆的装饰下,开了一家礼品卡片店。北端则拆了门框,重新装修成了一家售卖江南织造物件的店铺,两家店面均不足10平方米。
昨日下午3时,虽不是客流高峰,但巷子内游客不少,北端小店内却空无一人。一名男店员独自守着,记者稍一探问,他立刻警惕地反问“干嘛”。当得知记者的身份时,连话都不再说,只是一味地摇头“拒绝”。
南端小店内,约有两三个顾客。两名女店员态度颇为冷淡,对于新店开张时间、生意情况等问题,一律三缄其口。当问及是否听说过“沙井副食店”时,更是表示不知情。
记者希望联系老板的要求也遭到了拒绝,店员眼神里流露出的警惕神情颇令人玩味。老店是如何被盘下来的背后故事,更是无从知晓。
其“左邻右舍”的商户则透露出,两家店的客流量不错,每天熙熙攘攘,有慕名副食店而来的,也有毫不知情的观光客。
老店探秘:老板两口去世后 继承存纠纷一直闭门
1997年前后,沙井副食店突然闭门谢客后,十几年来,胡同居民也是第一次进入参观,更是没见过店主。
有人说,老店房东其实就住在紧挨副食店门脸儿的后院里。
记者绕到后院,敲门表明采访意图后,住家的老人并未否认是沙井副食店的主人,只是针对老店的任何问题,老人一直称无可奉告。
老店的“寂寞坚守”,演绎出不少令人哭笑不得的传说。如店内发生了凶杀案被封了;老板全家因为离奇事件连夜搬走;店主因为移民国外才闭了店。
沙井胡同居民王先生说,沙井副食店是原来的国营商店,店内的老爷子和老伴去世后,其后代兄弟姐妹四人因继承权问题,未达成协议,因此,这家店才久久未能出租。
今天上午,南锣鼓巷建管办相关负责人也证实,老店十几年未出租是因为“房东家中有事,未能达成一致”。而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了此说法。
老店回忆:黑漆木柜台大酱缸 60多年历史留回味
打酱油,买雪花膏、关东糖……过去,沙井副食店曾是小巷内老北京人购物的不多选择之一。
昏暗的旧房间、黑漆的木柜台、一字排开的大酱缸……这是在前圆恩寺胡同生活了近50年的李女士对沙井副食店的记忆。
“每天都要去副食店买东西,感觉好像就在昨天。”李女士说,在副食店,能买到你想要买到的生活用品,除了酱油外,还有雪花膏、梳头油等。
老店有60多年历史,1997年前后关门,此后一直大门紧锁,并未租作他用。
这么多年来,它都能“耐得住寂寞”。以前门板上方还有一块白底红字的商店招牌,上书“沙井副食店”,而现在招牌不知何时已然消失。
李女士回忆说,2007年11月,原本褪掉红漆的门脸儿在胡同整治中被刷成了灰色,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副食店关张后,酒吧、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南锣鼓巷出现,周边的平房几乎都因出租赚了大钱。副食店则始终不为所动,十几年来苦守着一份独有的沉默,才显得越发特别,引人遐想。
沙井副食店共三个门脸儿,中间的门脸儿仍保持斑驳旧貌,两端则重新装修开起了时尚小店。(来源:法制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