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沪儿童饮食行为调查显示 近4成儿童有挑食现象
文章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7/18  

    新华网上海7月17日专电(记者仇逸)任凭奶奶外婆拿着饭碗跟在后面,或者爸爸妈妈威逼利诱,宝宝依然自顾自玩耍,或皱着眉头把嘴里的青菜叶子吐出来。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常见的情景。

    最近的一项“上海儿童饮食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1至6岁的上海儿童中,39.7%存
在着挑食的习惯,而且这个问题随着年龄增长日益突出,5至6岁的幼儿近一半挑食。不良饮食习惯困扰着很多上海家庭,68.2%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

    此次调查由上海儿科学会儿保学组、上海营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课题组随机调查了1244例1至6岁儿童,通过社区儿童保健医生面对面询问的方法进行调查。

    家长眼中,孩子在餐桌上的最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分3类,即吃得慢、吃得少和偏食。本次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上海儿童吃一顿饭时间需要超过25分钟,44%的孩子食量无法令父母满意;有44.9%的孩子经常或有时偏爱某些食物,导致挑食、偏食,让家长们头疼不已。此外,超过70%的儿童吃饭时“三心二意”,边吃边做其他事情;半数以上的孩子属于“游走进食型”,即吃一顿饭地点不固定。更有一些孩子需要小道具才能完成吃饭这项“简单而艰巨”的任务。孩子年龄越小,吃饭时的“活动”越丰富。

    让孩子吃好吃多成了许多现代家长们每天关心的首要问题。逾八成的家长采用“诱导”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偏食、挑食问题,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饭、边讲故事边吃饭、使用玩具、甜食奖励等手段。12.1%的家长甚至不惜用逼迫的方法,强迫孩子进食。

    “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可能会更进一步制造餐桌上的紧张气氛,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现有的不良饮食行为,还可能加剧挑食、偏食现象。”课题组组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星明教授指出,家长应在指导下采取正确、综合、有效的干预手段,确保儿童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

    专家建议:为孩子提供与年龄相适应的食物,量不宜过多或过少;逐步添加新食物,每种新食物给宝宝尝试15次以上;每餐定时守时,进餐时间少于25分钟,每餐间隔3至4小时;避免进食“三心二意”,如看电视、玩玩具;父母保持中立态度,不威逼惩罚,不用冰淇淋等食物作为奖赏;家长自己树立良好进食榜样;鼓励独立进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