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有机蔬菜“无稽”之谈? 泉州市面上多为普通蔬菜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5/7 19:39:32  

 (记者 陈云青)有机、无公害、绿色……在食品安全频频挑战人们神经的当下,大量宣称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民的视线中。那么,这些“有机”蔬菜是否名副其实?记者进行深入调查。

    顶上“有机”帽子 菜价翻上一番

    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生鲜超市发现,市场上鲜有严格意义上的有机蔬菜,多数是标有“无公害产品”的蔬菜,有的蔬菜以模糊的“使用有机肥”等字样宣传。相比普通蔬菜,这类蔬菜都进行独立包装,卖相比较好看。

    顶上“无公害”、“有机”的帽子,蔬菜的身价也成倍上升。记者发现,市区兰台路一蔬菜摊点销售的“有机西红柿”价格为7元/公斤,而集贸市场销售的普通西红柿价格仅为4元/公斤。

    “有机蔬菜的价格基本是同类普通蔬菜的10倍,有机大米价格则是普通大米的5倍。”在近日召开的金典有机国际联合行动中国推广季上,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主任肖兴基发布了该机构统计的一组数据。

    一蔬菜批发商陈先生认为,从这组数据看,那些比普通蔬菜贵一两倍的“有机”蔬菜,多半是“李鬼”。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什么叫“有机”蔬菜,多数消费者的理解是无虫、不含农药、营养健康。

    泉州市目前尚无有机蔬菜基地

    那么,究竟什么叫“有机”蔬菜?据了解,有机蔬菜的要求非常多,其选址、水源、种子等各方面都有标准,特别是栽培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

    “现实的生态环境下,农业生产不用任何化学投入品,病虫害就很难控制,要实现大面积的优质农产品丰收,几乎不可能。”陈先生说,有些蔬菜能达到无公害的标准就不错了。

    另一方面,建设一个有机农场必须具备防虫网、色谱仪、检疫机等设备,前期投资需要上千万元。国际上对于农业生产的理想比例标准是:生产成本60%,销售流通费用30%,利润10%。而在泉州市,蔬菜生产商在保证高额的流通费用后,用于生产的费用不到销售收入的20%,因此,多数蔬菜生产商难以进行再生产投资,达到有机农场的标准。

    据悉,当前,被市农业局认证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企业仅2家,一家生产茶叶,一家生产紫菜,并无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泉州现有的无公害基地超过300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0多个。

    或为普通蔬菜 有机菜其实不好看

    “有机蔬菜标准高,产量少,市场上哪来这么多有机蔬菜?”一位曾批发过“有机”蔬菜的外地商人汪先生向记者揭秘,市场上部分“有机”蔬菜是从蔬菜堆里挑选出模样好看的,经过加工、独立包装后摇身变成的。汪先生说,事实上,真正的有机蔬菜卖相并不好,还时常会带一些“虫孔”。

    “即便是一些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也可能超范围使用有机标注。”汪先生说,比如一家仅有能力种100亩有机农产品的企业,却在其他非有机农产品上贴有机标注。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从营养角度讲,有机蔬菜并不一定就比普通蔬菜高;从安全角度上看,只要过了休药期,普通蔬菜与有机蔬菜一样,都是安全的。因此,市民不必过于担心普通蔬菜的安全性,而一味追求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