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和2012年一季报披露已收官,其中食品、饮料行业业绩最为醒目。记者统计发现,仅仅是行业内销售费用最多的十家上市公司,2011年在广告方面的花费就已经接近一百亿元,有的公司广告投放甚至超过净利润一倍多。(5月3日《新京报》)
有专家称,食品饮料行业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已经到了“不吹不行”的地步,有的企业甚至就是靠巨额广告费用“吹出来”的,而这些销售成本最终还是会折算到产品价格中去。在一个经济社会,只要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企业正常的广告行为无可指责。而且,广告还是某些行业的晴雨表,从广告中能看出某些行业的病症。
其实,不怕食品饮料企业投广告,就怕某些广告乱吹误导消费者。尽管工商部门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开展行动,食品广告市场秩序日趋规范,虚假违法广告明显下降,但消费者还是经常能看到食品虚假广告。
相比其他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的虚假广告不仅难以被发现,而且对消费者的伤害最大。因为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来不得半点掺假。比如说酒业广告,红酒广告的年份往往是一大卖点,但年份多是人为捏造出来的。尽管很多人知道红酒年份容易造假,几乎已成行业惯例,但一般消费者很难找到有力证据揭穿造假行为。
显然,监督食品虚假广告,不能完全指望消费者,有关部门要负起监管责任。虽然《广告法》、《食品安全法》均规定,在广告中对食品质量作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依照规定给予处罚。但法律在没有真正落实的情况下就是废纸一张。因此,有关部门要当好食品广告的“守夜人”,不要当“稻草人”。
当然,食品行业“不吹不行”的局面必须早日改变。否则,在食品广告竞争中,某些食品企业为了吸引眼球,不排除夸大宣传,助长了食品虚假广告。而且,某些企业不追求产品差异化竞争,过分依赖于广告,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恶果——成就于广告,也失败于广告。
据悉,某食品企业的广告投入基本上是其净利润的两倍左右,纵然广告可以对食品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或巩固市场地位发挥积极作用,但过于迷恋广告,把资金拿来血拼广告,恐怕某些“知名”企业的滑铁卢事件还会发生。(张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