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5/4 21:43:46  

 “毒胶囊”事件还远未走到结束的时候。尽管现在相关监管部门仍在大力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人们心中仍有一连串的问号:“工业明胶”的食品药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胶囊,到底哪些胶囊是安全的?

  文/本刊记者  宿希强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国人。

  有人将其与当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相提并论,分别看作是关及民生的药品和食品两大领域里的标志性事件。

  应该说,这种提法并不过分。时至今日,“毒胶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人们心中仍有太多的问号。而审视整个事件乃至事件发生的大环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毒胶囊”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显示,根据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作为国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大量地用于药物胶囊的生产。其中,修正药业、通化药业、海外制药和蜀中制药等知名药企均登上了黑名单!新京报社论称,现在公安部门已经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皮革明胶”的食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期望监管部门以负责任的态度,给公众准确的答案,并拿出铁腕的打击力度,捍卫公众的健康。

  前奏:一条微博引发的围观

  “毒胶囊”的事发并非全无征兆。

  4月9日——“3·15”掀起的波澜尚未完全平静,央视知名主持人赵普微博爆料:“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身份认证为“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的朱文强微博也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媒体人、知名网友“落魄书生周筱赟”对此回应:“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

  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

  “老酸奶和果冻、破皮鞋、内幕、工业明胶……”这些敏感的字眼拨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紧绷的神经,迅速引发了网友的大量围观,两条语焉不详的微博当天就引来上万网友评论转发。破皮鞋到底能否被做成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和果冻呢?各大媒体对此纷纷予以报道。

  但令人意外的是,面对这一事关重大的“传言”,所有的果冻及老酸奶生产企业第一时间都没有对此证实或证伪,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既没有“发声”,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诸如突击“抽检”等行动。

  直到4月10日,才有企业站出来“辟谣”,然后是半官方的三大行业协会出来为老酸奶和果冻“正名”。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言辞谨慎地发表声明称:主流品牌老酸奶不会添加工业明胶。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则相继发表内容基本一致的声明称:目前国内果冻行业不使用明胶。

  但作为企业“娘家”的协会发表的“正名”声明并不能完全平息公众心中的疑虑。食用明胶广泛用于果冻、酸奶、冰淇淋、糖果类、肉皮冻等,以便使食物成型,那会不会有不法企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呢?按相关权威专家的说法,破皮鞋被做成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和果冻,“不排除这样的可能”,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好鉴别”,但专家们同时也表示,“一公斤的酸奶里面大概是要加不超过5分钱的食用明胶,如果把食用明胶换成工业明胶能省4分钱。”,“大品牌企业不太会为了微利,冒险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

  而据媒体报道,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说,我国去年生产的合格明胶为5万吨左右,市场缺口为1万吨,权威专家的解读为,“意思是说应该是80%以上的食品用的是食用明胶,有20%产品有可能会用到非食用的明胶。”这给食品药品中工业明胶的存在造成了空间。问题是,这20%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流去了哪里?

  微妙的是,4月10日一早,赵普和朱文强均删除了自己关于“老酸奶和果冻”的微博,与此相呼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更是高调表示“不排除起诉引发这一事件微博发布者”。

  接下来沸沸扬扬的是“赵普被封杀”的新闻。按常理而论,身为央视主持人的赵普空穴来风、“造谣”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他也没有以此搏出位的必要;但作为一名主持人,他手中也不可能有“第一手证据”。他微博里也提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证据自然只能在央视的“调查记者”手中。

  也许,就在这种倒逼的情形下,几天后的4月15日,央视“胶囊里的秘密”终于播出了,尽管这可能是一期“迟到”的节目,如朱文强所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当然,原节目素材中是否有关于食品的部分,还是别较真的好。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事发:“毒胶门”引发的连锁反应

  4月15日,央视曝光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涉及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后,首先沸腾的是民意。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以后要是想吃果冻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想吃老酸奶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以后我要是感冒了,我就拿自己的皮鞋舔一舔。2012,皮鞋很忙……”

  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上,网友以戏谑的语言发泄着对“毒胶门”的无奈和不满。与此同时,网友还通过歌曲、漫画、段子等多种形式的“恶搞”发泄对毒胶囊事件的不满。如网上热传的一首《泛滥毒药风》就是借《最炫民族风》,以欢快的节奏配上沉重的题材来表达心中的郁闷;漫画《破鞋的妙用》则调侃“破鞋可以变身果冻酸奶、可以化作药品胶囊、还可以招呼无良专家和官员”;还有网友为了规避毒胶囊的风险,“发明”了“馒头式胶囊药吃法”、水果式胶囊药吃法……客观地说,对于“毒胶门”的反应,相关部门可以称得上及时。曝光当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河北省警方展开行动,江西省对省内主要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开展现场核查,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弋阳县龟峰明胶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明胶销售流向进行清查;16日凌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网站就药用“问题胶囊”铬超标一事再次表态:对媒体报道的13个铬超标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同时表示,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但“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这一说法引起了公众的质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理,必须依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拿出的相关检测结果。而此前的15日晚,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检验媒体所报道的13个批次的胶囊产品。该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检验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是不是出于避嫌的考虑,央视送检的单位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且报道中强调是“反复多次检测确认”,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是一家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级公益型科研机构,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人们质疑,同为国家权威检测机构,为什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就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也表示,“一家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是否可以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依据,还不是很清楚。”

  随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动作力度:4月16日,浙江新昌警方抓获22名问题胶囊涉案人员;4月17日,多省市调查问题胶囊,停售封存13个产品;4月18日,浙江新昌33批胶囊制品样品检出铬超标;4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对非法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彻查严打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立即组织开展对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彻查严打行动,对所有明胶生产企业和使用明胶的食品生产企业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置;4月19日晚,药监局公布首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修正药业等9家曝光企业均有铬超标——公众担心的两家国家级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打架”的情况没有出现。

  而警方也已抓获53名嫌犯;4月20日,国CoverStory封面专题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药用胶囊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检查行动。会议还定性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是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及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劣药案;会议要求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产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严肃查办涉案企业,坚决控制销毁不合格产品;会议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立即组织对所有药用明胶和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原料来源、供应商审计、入厂检验、出厂检验、产品销售去向、有无使用工业明胶等问题……截至4月22日,各地警方对相关案件共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毒胶囊事件曝光始末

  期待:以铁腕手段,捍卫公众的健康

  “毒胶囊”事件还远未走到结束的时候。尽管现在相关监管部门仍在大力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人们心目中仍有一连串的问号:“工业明胶”的食品药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

  市面上究竟有多少毒胶囊,到底哪些胶囊是安全的?

  让网友颇为诟病的是,监管部门往往“选择性”监督执法,只是查记者曝光的厂家和企业,别的不管。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莫不如此。很多网友认为,胶囊铬超标问题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不是某个批次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问题。唯有对胶囊进行全面普查,对市场上所有的胶囊种类进行彻底筛查,才能给公众一个真正的交代。

   网友“有有有有”算了这样几笔账:

  按浙江新昌县关于胶囊原料及半成品4月18日公布的抽检结果,96批次中33批样品重金属铬超标,铬超标率达到了35%(33/96=35%);4月19日,国家药监局公布了对9家涉事企业的第一批胶囊药品抽检结果,抽检范围扩大至33个品种42个批次,其中23个批次不合格,铬超标率达到了55%(23/42=55%)。在新昌县的胶囊厂,毒胶囊比例是35%。到了药厂,增加为55%。为什么?“有有有有”分析认为,越是低端、便宜的药,越是量大种类多,使用的廉价毒胶囊也越多,所以到了药厂,毒胶囊比例递增。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这些药厂还用了来自别的地方的毒胶囊壳。新昌县的胶囊壳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40%。这些药厂不可能只用一个地方产的胶囊壳。

  这种算法未必真的科学,但其中隐含的民意是:毒胶囊的比例究竟是多少?是不是该普查所有的药厂,包括小药厂,还有各种保健品胶囊?与公众最直接相关的是药品流通终端,也就是药店、医院等,官方为什么没有进行这个环节的普查?

  问题当然不止于此。更多人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监管部门,崔永元就诘问,对药品的监管应该是药监部门的日常工作,应该随时能发现问题,用不着媒体来发现。不然纳税人养着药监局的人干吗?房地产业“大嘴”任志强也表示,“十三家的毒胶囊,居然一家都没被专管药监的政府部门发现。却由媒体所揭发。税收都在被这样的机构浪费了。民众还能相信他们吗?”

  想想也的确令人后怕,如果没有媒体调查发现“毒胶囊”事件,我们还会吃多久的毒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