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七万多箱问题可乐就这么算了?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5/2 19:46:46  

 7.6万箱投向市场的问题饮料如何妥善处理?是召回瑕疵产品、赔偿存疑消费者,还是最终不了了之? 

  从4月17日到28日,“可口可乐含氯门”在媒体的持续挖掘和监管部门的驻厂调查后,先前坚决否认氯水混入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终于承认部分产品含氯。除了简单的致歉,就是保证销往市场的7.6万箱含氯产品对人体无害。这份道歉,让人读不出真诚,只能看到傲慢。 

  纵观整个事件十余天的波澜起伏,可口可乐公司的表现可谓底气十足。从起先的“员工爆料含余氯系误传,经查并不属实,产品安全可靠,请大家放心”,到监管部门对其查处后承认“混入的是包装清洗用水,绝不是消毒用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大家可以放心饮用”,可口可乐强调的重点始终是产品的安全可靠。 

  正如山西质监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可口可乐低估了政府查处它的决心和能力,低估了老百姓辨别是非的能力。 

  可口可乐傲慢的底气从何而来?

  这傲慢也许来自其市场的垄断地位。正是靠着对市场份额、消费者认可度的掌控力,可口可乐才敢有店大欺客、唯我独尊的傲慢霸气,才敢有将瑕疵产品投放市场的“无畏勇气”。 

  这傲慢也是被“惯”出来的。在饮料检测中,国标没有含氯项目检测;查明其故意否认将含氯产品投向市场,也只能是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其停产整改了事。监管疲软和法律缺位,让惩罚对可口可乐而言,变成了一场无关痛痒的毛毛雨。 

  “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尴尬,可口可乐不是洋品牌里头一家。近年来,许多在国外质量过得硬的洋品牌,到国内则屡陷质量门。杜绝“南橘北枳”式沦陷,消除可口可乐式傲慢,需要在加强监管、健全法规、完善市场方面长期努力。而眼下当务之急,却是这7.6万箱投向市场的问题饮料如何妥善处理。是召回瑕疵产品、赔偿存疑消费者,还是最终不了了之?这是摆在可口可乐公司、监管部门面前无法回避的考题。(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