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食品工业在“排毒疗伤”五道坎有待跨越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4/20 11:42:17 |
|
“在高压下,‘高烧’的中国食品工业正在排毒、退烧中逐渐回归健康;”但“当前的中国食品安全依然面临着五大挑战,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的短板。”这是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昨天开幕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提出的。 中国食品安全面临“五道坎” 孟素荷指出,食品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板块,在2011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仍创造了7.8万亿元的产值,保持了31.6%的增速,高于中国工业经济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预计今后5-10年,中国的食品工业仍是全球食品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板块,仍具有“大水养大鱼”的诱惑。但她指出,中国食品工业要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跨越“食品安全”这道坎。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是中国食品工业必须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孟素荷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比其他任何问题都更受公众关注。她举例,2011年我国死于交通事故的6.2万人,死于食品安全的不到200人,且80%为家庭食物中毒,不足交通事故的1/300,但引起的恐慌及震荡却远大于交通事故。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被国内外广泛报道,使国家形象受损,中国食品工业的信誉度降低。2009年,河北天洋水饺事件后,山东省输日蔬菜降低了70%,日本国内冷冻食品的销售额下跌40%。 因此,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要找出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孟素荷归纳为五大挑战,一是中国食品工业的基数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与显示度高;二是源头污染难以避免,易于传递到整个产业链;三是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原料溯源的难度;四是快速发展中的失衡及盲目求利中的失律,中国食品工业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的百年历程,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正暴露了中国食品工业在高速成长中的致命短板。同时美国的《食品药品法》已有106年的历史,仍在不断修改与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仅公布了三年,法律体系的基础相对薄弱;五是风险交流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短板。 应对挑战 排毒疗伤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倒逼中国食品工业加速水平提升。而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食品工业正勇于面对挑战,排毒疗伤。 孟素荷指出,食品安全事件,让企业的理念在更新,管理在进步。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处于剧烈变动中的乳品行业已有34%的不合格企业被淘汰出局。行业竞争的重点从终端市场的价格大战,转向产业链前端的基地建设及过程控制。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后,肉制品行业加速了对畜产品产业链的梳理,在对养殖户难以管理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甚至以“猪猪检测”的夸张方式,力求恢复市场信心,行业2011年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 同时,政府保持高压态势,一个“染色馒头”事件使十余名官员丢帽,2011年全年,全国3895人因食品安全事件受到责罚。“乱象出重典”,在政府的高压态势及舆论的强力监督下,中国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惊人。由此,食品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发生变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主体逐渐到位。这是对中国食品工业最具深远意义的变革,是食品安全的市场化基础。 另外,用科技的力量,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及产品安全,中国的科学家始终在努力。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最后孟素荷强调,食品安全并非中国食品工业面临的难题,更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她说,综观世界食品工业发展史,中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既是庞大的中国食品工业在快速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又是应对现阶段全球食品安全挑战的重要构成。全球食品安全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不可能零风险。 因此,孟素荷提出,我们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科学地设立对中国食品安全的合理期待值;需尽快划分风险等级;需“抑恶”与“扬善”同步,勿将个别企业的恶行当作行业整体的行为,从而形成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管控,即有为、到位、有效,逐步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的正面形象。 论坛上,多位中外专家还与媒体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提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所有的相关方都应该承担起他们的责任。全世界范围内都要合作起来,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保证全球食品安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