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怎可交由粮贩子操纵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8/5 |
|
粮食经纪人已成为国家储备和企业商品粮源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从业人员超过100万。有人说:没有他们,中国的粮食市场不会如此繁荣。也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眼里有的,永远只是“利益”二字。专家说:他们的存在“利大于弊”,但需要监管,需要设立准入门槛,目前确有囤积居奇现象。(《中国新闻周刊》7月28日) “粮食经纪人”是一种正规职业称呼,在广大的农村,他们被称为“粮贩子”,农民对于粮贩子普遍又爱又恨,因为,一方面,他们在收购农民粮食的时候从不拖欠;另一方面,他们抓住农民们急于变现的心理拼命压价,让农民种粮的收入大大减少。 “民以食为天”向来就是中国人最奉为圭臬的至理明言。在任何一个时代,粮食安全都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所发生的所有动乱,追本溯源,都可归结到粮食问题上。正因如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把粮食战略储备放在关乎国泰民安的最重要问题上来看待的。前两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天下粮仓》之所以让观众看得惊心动魄,就是因为电视剧让中国人再次触摸到了深藏于民族记忆深处的粮食之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摆脱了困扰几千年的温饱问题,曾为国家要害部门的粮食局地位和权力都在逐渐淡化和弱化,而粮食市场化运营的色彩变得越来越强烈,一度遭到国家严厉打击的囤积居奇现象更是在这种所谓的市场化运作中变得合理合法起来。毕竟,利益最大化是粮食经纪人的追求。但是,更多的人却看到了粮食完全市场化背后的隐忧:一旦发生粮食问题(譬如闹粮荒),眼睛只盯着利益的粮食经纪人能否会突破“市场”的诱惑呢?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竟交给粮贩子操纵,这无论如何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有两件事已经暴露出来了这种粮食储备体制的漏洞:一是在年初的雪灾中,遭受雪灾严重的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由于运输交通被切断,竟一度有断粮之虞;二是在5地震中受到严重影响的陕西西乡县部分灾民,收到的应急救灾粮竟然缺斤短两,原因是救灾粮是相关部门从一家私营粮食企业(其实就是粮贩子)那里采购的。这两件事给人以很深的启示:地方政府是否应该有一定的粮食战略储备?是否应该把关乎国家社会稳定的粮食储备完全交给粮贩子操纵?雪灾和震灾都发生在经济运营环境良好的今天,尚且有此吃饭之厄。一旦有大面积的灾情发生,地方政府手中又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粮可供支配,那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粮贩子,到时候恐怕未必能够听任政府随心所愿的调配处置吧。 国家承平日久,许多人从心理上淡化了对粮食危机的警觉。“深挖洞,广积粮”固然并非今日中国处理粮食问题之良策,但若将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交由粮贩子操纵,却也未免太缺乏预警意识和危机意识了。(摘自:中国网作者:冼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