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粮食经纪人已超100万 可能影响粮食安全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7/2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玉忠 崔晓林/黑龙江报道

有人说: 没有他们,中国的粮食市场不会如此繁荣。他们已成为国家储备和企业商品粮源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从业人员超过100万。

也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眼里有的,永远只是“利益”二字。

专家说:他们的存在“利大于弊”,但需要监管,需要设立准入门槛,目前确有囤积居奇现象。

农民说:他们有些神秘,一到卖粮的时候,他们就来了,收完粮就走;他们使劲压我们的粮价,但从不欠我们钱。

……

“他们”是谁?

一直以来,在黑龙江省,他们被俗称为“粮贩子”,这一称呼沿用至今。他们的正规职业名称叫“粮食经纪人”。作为粮食流通体系链条的重要一环,人们对“粮贩子”是又爱又恨。

谁是“粮贩子”

粮贩子“难堪重任”

“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从业人员成分比较复杂,经营方式和方法各有千秋,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兼职做这行的。对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市场而言,他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月28日上午,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某国家储备库主任向《中国经济周刊》阐述其对粮食经纪人的看法。

近几年,黑龙江省净调出粮食量一直居全国之首,每年通过铁路向省外发运的粮食都在200亿公斤以上,并已发展成为国家五大粮食基地:中央储备粮基地、销区地方储备粮源基地、平衡市场供需的采购基地、优质品牌粮基地和大型龙头企业原料基地。

据了解,一直以来,黑龙江省都是中央和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的储备粮基地,并随着粮食出省量的增多,发展成为平衡市场供需的粮食采购基地和重要价格砝码之一。而其所产的优质大豆、玉米、大米等也越来越被国人所喜爱。

上述储备库主任认为,从1978年我国粮食体制改革至今,30年里,市场化的步伐可谓高歌猛进,其中最为抢眼的,是粮食经销格局的变化,职业经纪人的应运而生,是粮食市场化最明显的标志。30年后的今天,粮食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而此时,粮食经纪人的纯商业活动,也越来越变得“难堪重任”。“因为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而经纪人的经营活动却是纯商业行为,这不免让人担心:目光只盯着‘利益’的粮食经纪人,怎么可以‘操纵’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

粮贩子在“壮大”

“东北大米好吃,地球人都知道!东北大米在北京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80%,在南方市场同样受青睐。”提起粮食,黑龙江省粮油贸易中心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语气充满自豪。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黑龙江粮食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中国粮食价格的神经,而在流通领域中,粮食经纪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6月25日,在铁路集中抢运黑龙江粮食会战近两个月后,记者曾连线黑龙江农垦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方表示,由于今年南方粮食价格高及铁路出台集中发运政策,目前下属建三江农管局所属各农场水稻基本销售完。2007年度,建三江地区水稻国有和民营企业收购约各占一半,但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省外的粮食收购,基本上均是委托当地粮贩子来完成的。种种迹象表明,粮贩子队伍仍然在发展壮大。

“这种自发形成的粮贩子队伍越来越多,有的在向大的运输物流公司发展。粮贩子手里有大量粮食,粮食经销主动权越来越向他们倾斜。”上述储备库主任说。

寻找“粮贩子”

近10天的采访中,记者试图近距离接触“粮食经纪人”。但却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却几乎“难以实现”。

7月12日, 记者踏上有着“北大仓”美誉的三江平原腹地。车窗外沃野千里,绿油油的庄稼一眼望不到边,一派喜人的景象。

而面对此情此景,陪同记者的某县领导却高兴不起来。“即使丰收了,大量粮食也会囤积在大粮贩子手中,这些人‘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这些是市场行为,人家(粮贩子)是合法经营,我们有理由干预,却没有权力制止。”

随即,记者向该领导了解“粮食经纪人”的情况。却意外发现,这个群体成分比较复杂。

该领导称:“原粮所有权流转(粮食买卖流程)大致分四种形式,第一种:农户——运输户——当地粮库或加工厂,运输户大都是平来平走,只挣运费;第二种:农户——粮贸公司——加工厂;第三种:农户——粮贸公司——粮库,在一个或多个粮贸公司(产区与销区)间流转,粮贸公司挣取粮食差价;第四种:农户——粮库——粮贸公司——加工厂,在这一形式中,粮库充当了粮贩子角色。”

“粮贩子”的分类

黑龙江省委党校刘瑞华教授一直在关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刘瑞华向记者表示,在原粮所有权流转过程中,运输户、粮贸公司、部分粮库及粮食加工厂均充当了“粮贩子”的角色,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运输型——有车辆、装卸队、化验设备和仪器,以赚取运输费用为主。这样的粮贩多是利用了农户急于还贷的心里,帮助农户将粮食变现,收粮高峰过后转作其他运输生意。

代储型——有仓储条件,以储为主,赚取仓储费用。这样的粮贩利用农户没有仓储条件、信息相对闭塞的弱点,分期分阶段从农民手中购粮,若市场前景好自己也囤积一部分。

加工型——有加工设备、加工场地,有一定仓储能力,如各个米业加工厂,根据市场行情,可直接买卖原粮。新粮上市抢先加工,卖个好价钱。

贸易型——以买卖原粮为主,在产区与销区之间贩卖,赚取利润差价。眼下“以库养库”的粮库也已加入其行列。如很多国营农场的粮贸科,成为原粮买卖的大户,他们与销区有长期的客户关系,信息渠道广泛,信誉也有保证。

7月10日,一知情人带领记者来到黑龙江宝清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附近的一个大院,院门上没有任何企业标识。“这是私人粮食收购点,像这么大规模的收购点宝清县有好几个。”知情人透露。

记者一行以买粮为由进了大院,偌大的院子里只看见两个人,显得有些冷清。该收购点有两栋库房,一个粮食烘干车间。看门人打开其中一栋库房,记者见到八个仓库个个堆满了粮食。“粮食有,年前院子里都是,前些天卖了,现在粮价涨起来了,库房里的粮食老板现在不一定卖。”看门人说。

7月12日上午,记者在富锦市见到了相似的情景。在紧邻富锦站货场的一个大院里堆满了成垛的粮食,有些粮食因遭雨淋而发霉,异味扑鼻,几个人正在摊晒粮食。

“这些粮食是个人收购存放在这儿的,前些天已经拉走不少了。”看门人说。

而在货场外铁道线附近,同样堆放着大批的粮食,高高耸立的红色粮食烘干塔在低矮的平房衬托下“格外扎眼”。同日下午,记者见到某粮食囤积点主人(该人被知情者指认为“粮食经纪人”),但在陌生人面前,该人矢口否认自己的身份,并快速离开。

随后的采访显得更加耐人寻味,无论粮食部门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对“粮贩子”这个话题均心存“芥蒂”,或“讳莫如深”,不愿多说。

“粮贩子”自述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将要离开黑龙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记者认识了一个颇具实力的粮食经纪人,他的名字叫李继红(化名)。

李继红40岁左右,性格豪爽,说话粗声大嗓,典型的东北男人形象。

“每年新粮上市,我都会亲自到主产区收粮,粮贩子要做大做强,得懂得分析并掌握市场行情,还得有一定关系,在粮食紧俏时能够有渠道拿到粮食,这其中就有很多奥秘。去年,黑龙江垦区大豆刚上市价格1.60多元,从日本2007年末的订单中,我分析大豆肯定会涨价。于是,我从几个农场分期在1.68元/斤、1.80元/斤、1.95元/斤压了一万多吨大豆。果然,到今年2月份,大豆最高涨到近3元/斤,仅卖大豆就赚了个钵满盆溢。”他很有成就感地说。

同时,他颇有体会地指出,“比起一些小的粮贩子走村串户,收百家粮,挣短途运费和每斤几分钱的粮食差价,我要轻松得多。这么多年收粮、卖粮,我手中有几个大的南方客户,他们知道我的关系及能力,加之咱讲信誉,每年他们都向我要粮,并将粮款直接打给我,这样我的风险可以转嫁出去。”

“还有就是,如果从农场集中大批量调粮来不及,我就在农村设点,收农民的散粮。收农民的粮也是有学问的,这几年一些地方粮库不敞口收粮了,一些偏远乡镇农民卖粮难,掌握这些信息,你设点或上门收购。一是尽量压等级,二是掌握农民急于变现(急用钱)的心里压价。刚开始入行时,看到农民辛苦一年收那么点粮食,我也动了恻隐之心,但就这个行规,大家都这么做,也就习惯了。”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随后,在李继红的引见下,记者又先后与几个粮食经纪人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黑龙江绥化人李某,一家饲料加工厂的厂主。除正常生产饲料外,李某每年还根据市场行情贩卖粮食。“看市场行情,随机性很强,若行情不好就不收粮。去年大豆行情好,我收的是大豆,前年我收的是水稻,什么品种好我就收什么。我从去年(2007)10月份坐收大豆,从1.60元/斤一直收到2.00元/斤,共收了970吨,平均成本合到1.85元/斤。今年3月份,我分两次以2.4元/斤和2.5元/斤的价格卖给了当地加工厂和浙江粮商,挣了不少。”他说。

建三江一带有名的种粮大户于某,自称“现代农民”。2007年他种了1000多亩水稻,每亩水稻净收益近300元,但他自己先不卖粮,而是以高出市场价近1分的价格收取周围农户的水稻。“我种粮的同时还搞期货交易,一直关注期货市场行情。今年初,我收购周围农户水稻1000多吨,通过期货交易挣了30多万,加上现货卖我自己的粮食,我挣了近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