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面粉增白剂的秘密存废背后却是巨大博弈图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10/23  

  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来关注一种食品添加剂,它的学名叫过氧化苯甲酰,听上去很拗口,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如果说到它的俗称,面粉增白剂,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种增白剂开始进入国内,陆续被几乎所有的面粉厂使用。然而,最近关于它的存废,却再度引起了食品业的激烈争论,一起来看看。

  这是一种极具争议的面粉添加剂,关于它的存废之争在其使用的近20年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反对使用的一方认为,其破坏了面粉营养,含有致癌物质,应尽早予以取消。赞成使用的一方则认为,该增白剂被国际组织认可是无害的,改善了面粉的质地,应继续使用。目前,卫生部正在组织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增白剂是否会被允许继续使用,再次引起各方的热议。

  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陈:“人是活的、新陈代谢的。”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 会长 王瑞元

  王:“增白剂的问题不取消对我来说死不瞑目。”

  面粉及面制品改良剂技术专家、原郑州粮食学院教授郭良玉

  郭:“如果增白剂有一点点有毒的证据存在?那么早十年前就被禁掉了。”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冯平

  冯:“安全性是有争议的,必要性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面粉增白剂,学名是“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能让面粉增白的添加剂。在这场论战当中,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为主的一方反对使用。以食品添加剂企业、小型面粉加工企业为主的一方赞成使用。增白剂的安全性与必要性是双方论战的核心内容。

  记者:我手中拿的这一袋就是过氧化苯甲酰,它是白色粉末状的物质,闻起来有一股苦杏仁的味道。那么我们国家这个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是每公斤的面粉当中添加的量不能超过0.06克,也就是我手中拿的这样一个用量,目前0.06克的过氧化苯甲酰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不过是2.4厘,还不到一分钱。

  最大用量每公斤面粉不得超过0.06克,虽然折合成人民币不过几厘钱,但是关乎到它存废的背后却是巨大的博弈。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合法添加剂进入小麦粉国家标准20多年来,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经历了诸多重要战役。

  1986年过氧化苯甲酰作为法定添加剂进入《小麦粉国家标准》每公斤用量0.3克。

  1996年,在《小麦粉国家标准》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添加用量降至为每公斤0.06克。

  2001年我国面粉加工行业的65家大企业联名向有关部门呼吁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2004年,国家粮食局陆续四次向卫生部提议禁止在小麦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

  2008年,10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再次向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出呼吁:禁止在小麦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等任何化学增白剂。

  一公斤面粉添加0.06克增白剂,这个在常人看来,微乎其微的剂量,为什么会在食品行业中引发轩然大波?事情还要从过氧化苯甲酰的化学特性说起。这种物质之所以能够增白,就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面粉中的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物质,让本来呈微黄色的面粉变得十分洁白。那么,这样一来会不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呢?来看看记者的调研。

  记者:我手有两块面饼,那么上面这一块是没有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下面这一块是添加了过氧化苯甲酰的,从视觉上来看,下面这一块面饼确实更白一些,那么他们之间的白度到底差异有多大,下面我们就让技术人员来做一个测试。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两个面饼的白度相差四个多点。技术人员告诉我们,为了测定面粉品质和适口性,他们每天都要品尝带有增白剂的馒头。

  记者:你们敢吃这个添加了增白剂的馒头吗?

  研究员:我们敢吃,这是经过科学家做过毒理学试验的,它不有个ADI值,我们这个绝对不会超过的。

  色度上相差四个多点,一个是加了增白剂,一个是没加增白剂,用这样的面粉做出的馒头消费者会如何选择?记者随即在河南郑州市中心的一个集贸市场进行现场调查。

  记者:这两个馒头让你选择你可能会买哪个馒头?

  路人1:白的、黄的?要?

  记者:要这个,为什么不选白的呢?

  路人1:太白了。

  路人4:我可能会选择这种,因为我平常在家,老是自己喜欢蒸馒头,它那个面没这么白,应该是发黄色,那种馒头吃了比较甜,

  记者:选这个白的是吧,为什么要选白

  黑衣女:没有为什么,只感觉白的好。

  在街头,我们采访了十一位消费者,除了有三人愿意选择加了增白剂的馒头外,其余的更倾向于不加增白剂的。随后,我们的记者又来到一个馒头销售摊点。

  记者:如果说白的不能做了只剩下这个颜色好卖吗?

  店主2:也好卖,你卖这个也行。

  记者:也行?

  店主2:我卖这个,我这啥都不放,光放一个碱,啥都没有放。

  除了馒头,增白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面制品加工,记者在一个面包房了解到,除了烘焙类的,色泽重的面包外,被作为三明治的白面包是必须要添加增白剂的,不然外形和口感都无法达到一定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到销售。

  面包店老板:像我们做这个行业,如果面粉里面掺了这个东西,肯定做出来东西效果它会相对性要好一点点。

  片子中我们看到,作为消费者,大多数都对加了增白剂的面粉心存顾虑,而食品生产商却又担心,如果不加增白剂会损害产品的卖相和口感,影响到自己的销路。其实,外行人还不知道的一点是,这种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中的作用不止是增白,它还有另一项重要功效。这或许才是一些面粉厂不愿放弃增白剂的一个关键原因。

  张发彬,食品添加剂科研人员,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十多年添加剂研究从业经验。他认为增白剂并非人们想象的化工原料,而是一个安全的面粉改良剂,不仅有增白作用,还能改善面粉的筋力。

  张:没有加增白剂的一个原粉的拉性指标图。它最高阻力就是一个现在是362,370多这个样子。然后再让你看一下我们加了万分之二增白剂的这么一个拉性图,它的阻力你看就能达到400多。

  张发彬告诉记者,使用增白剂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缩短面粉的后熟期。新磨的面粉粘性大,缺乏弹性和韧性,不方便用来做面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后,上述缺点会得以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面粉的“后熟”。使用了增白剂之后,后熟周期会缩短。

  张:我没有加增白剂,也许你感觉手感上是一个黏的,蒸完了以后它的起发度是不好的,但是通过加增白剂,促进它的面筋网络形成了以后,那我这个面粉蒸出来馒头起发度就是正常的。

  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增白剂到底有没有必要性呢,记者到几家面粉厂进行了调查。这是位于河南新郑的一家日加工面粉20吨的小型面粉企业。

  河南新郑市文士湾华丰面粉厂 经理 王宏泰

  记者:我们加这个添加剂吗?

  王:加。你如果不加这个增白剂的话,××包括后熟都要增加时间,都要20天的时间,如果加了以后就是三天左右。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另一家支持使用增白剂的小型面粉企业,负责人王国柱说,他们之所以支持使用增白剂,主要原因是增白剂能提高出粉率。

  河南新郑市白鸽面粉厂 负责人 王国柱

  记者:加和不加这个出粉率能错多少?

  王:能错2%、3%。每一百斤小麦大概就在有,差价算起来得有一块钱了。

  王国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100斤小麦出70斤面粉,加了增白剂能出72斤左右。现在每斤面粉的市价是1.3元,麸皮的价格是每斤0.65元,按多出三斤计算,减去麸皮的差价,每加工100斤小麦,加了增白剂的能比没加增白剂的面粉多盈利1.3元左右,针对与薄利的面粉加工行业,这是个不小的数字。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一家中型面粉加工企业。他们同样支持使用增白剂。

  业务销售经理 赵亮杰告诉我们,像这样产量的企业,保证面粉后熟的仓库面积大小最少得在3000平米以上。

  新郑市白雪面粉有限公司 业务销售经理 赵亮杰

  赵:这一个,这2千多平米下来都将近100万。你想3千平米?

  对于添加剂的存废之争,这几家中小型企业的观点一致,他们认为目前也缺少增白剂会造成危害的数据证明和案例证明。

  郑州天下仓食品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向伟

  王:“如果说谁能证明现在这个增白剂它确实是有毒的是有害的,我们自己就把自己企业关了。”

  郭:有的人说我们什么利益集团,一共几个亿的产值谈不上什么利益集团,如果它有很大的利润很大的产值,那么可以这么说,那么我们国内那么多投资家们,那这个行业里头早就(窜进来鸟了)。

  不过,采访中我们发现,有些面粉加工企业却认为没有必要使用增白剂。这家江苏银河面粉有限公司是一家日处理小麦2000吨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在他们的生产的面制品中,记者发现有些是没有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的产品。

  江苏省银河面粉有限公司 董事长 蔡飞

  蔡:“没有添加的占30%、40%这样一个份额。”

  蔡飞告诉记者,像一些油条粉,方便面粉都没必要加增白剂。而且没有添加增白剂的面粉价格要略高于加了增白剂的面粉价格。针对于年产50多万吨面粉的企业来说,不加增白剂能省去大笔开支。

  蔡:我们一年最少节省120万左右。

  蔡飞介绍说,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调整,优质小麦产量逐年增加,面粉加工工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当家品种“标准粉”出粉率是83%至85%,现在的当家品种“特一粉”出粉率是73至75%,面粉加工精度普遍提高,面粉里不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增白剂完全可以加工出白度、精度都能满足食品制作需要的小麦粉。而增加清粉机、研磨机等先进制粉设备也可以大大提高面粉白度。

  蔡:“应该说取消以后,我们大的企业,如何来确保面粉的品质和白度,关键的还要从我们的原料开始,更重要的通过我们的工艺设备管理 。”

  同样面对增白剂,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却打着不一样的算盘。大企业认为以现在的小麦品质、生产技术,还继续加增白剂实在多此一举。而中小企业认为,大企业占到反对增白剂的一方,更多地是想借此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醉翁之意不在酒。双方的这场口水战背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前面我们看到,对众多中小面粉厂来说,加了增白剂,不仅能提高小麦出粉率,还能缩短面粉后熟周期,这两笔账加在一起,就是一笔宝贵的利润,甚至能决定它们的生死。不过,和企业间的这场利益博弈相比,恐怕大家更关心面粉增白剂的安全性究竟如何?这才应当是决定增白剂存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现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会长的王瑞元,1986年时任原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商业部在1986年颁布的小麦粉标准里,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卫生部同步将过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在这个国家标准里,王瑞元的签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 会长 王瑞元:“想当年我坚决反对也成不了,应该说我也是有一定的这个,想当然有一定的决策权的。我觉得是从这个角度上是不是不取消掉我觉得是一点内疚,应该内疚。”

  在增白剂推广使用之后,当年主张使用的增白剂的王瑞元,现在却坚决反对继续使用增白剂。

  记者: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对增白剂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呢?

  王瑞元:“90年代的中期,我到挪威去,我到挪威,国家也没几个面粉厂,他的面粉厂当时讲就已经开始禁止使用了,因为他跟我讲的理由就没什么好处,没有必要用。所以当时对我已经很震惊了,已经很震惊了。”

  王瑞元说,当年引进增白剂是借鉴了欧洲的做法,而几年后王瑞元意外地发现发现欧洲一些国家已经陆续停止了使用,到了1997年,他发现欧盟所有成员国已全部禁用面粉增白剂。

  王瑞元:“欧共体全部都在禁止使用这是一个,第二我觉得从食品的这个营养、安全,更加安全的角度考虑。”

  当年将增白剂引入了国内,目前却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反对态度,70多岁的王瑞元老人说,经过多年的调查,对于目前增白剂的使用情况,他非常担忧。

  王瑞元:“为了提高所谓的出粉率,面粉黑一点,千方百计多加增白剂,出问题的绝大多数是添加剂超标。”

  同王瑞元“针锋相对”的,是赞成使用增白剂的代表人物、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陈君石院士曾多次公开表示,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陈: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是负责全国有关食品风险的,对健康危害的评估工作的。没有数据证明它是一个重要性,重要问题,是一个比其它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面粉增白剂,陈君石院士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有害于健康。在美国,专门做添加剂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的“FDA”曾就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过充分论证,FDA是国际医疗审核权威机构,由美国国会即联邦政府授权,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最高执法机关。成员由医生、律师、微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事组成,在美国等近百个国家,只有通过了FDA认可的药品、器械和技术才能进行商业化临床应用。经过了该组织的毒理性试验后,增白剂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被允许使用。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允许使用的。

  陈君石:也就是说它在食品加工业上,它是起到了一个灵魂作用,或者说是现代食品加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的配料成分。

  在陈君石看来,认为增白剂有毒有害的说法缺少研究数据支持,国内更多反对的声音,是因为对增白剂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过,对于陈君石院士的看法,全国政协委员冯平有不同意见,他曾致信欧盟委员会,咨询添加剂使用情况,得到的回复是: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在1997年后没有被允许使用。

  回复说,在欧盟,面粉增白剂的使用受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法规控制。1997年后,就取消了增白剂的使用。欧盟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关键原则是:它必须被证明,它的使用有技术上的需要,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危害。而欧盟认为,在增白剂的安全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验证的情况下,就用于食品生产是很不负责任的。

  冯平:“这个东西,你说好,我不觉得好,那我不想吃,你都给我加了我能摘的出来么?”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李里特教授同样认为面粉添加增白剂没有任何必要,而且在增白的同时是以牺牲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为代价的。

  李教授:消费者没有必要就为了你的利益让我都吃这个,实际上起漂白减少了里边的营养素的含量,这个是不争的事实。营养肯定是β胡萝卜素像这些很好的物质就没有了,或者说活性就没有了。

  针对营养素的流失问题,面粉及面制品改良剂技术专家郭良玉有不同观点。他拿出了一份农业部检测中心的化验报告,上面标明了β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含量。

  郭:这个对于小麦的营养的影响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可以看农业部农产检验中心做的一个检测报告里面,β胡萝卜素它是未检出,因为它的量很小经常是检测不出来的,那么维生素B呢这里头有0.05毫克,那么这个量和我们的实际需求相比那么都是微乎其微的。

  郭良玉认为面粉中β胡萝卜素等物质的含量本身就少,几乎检测不出,即使流失了,也可以选择其他水果蔬菜进行补充。他还拿出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FDA认定:上面注明过氧化苯甲酰在生产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无最大使用量限制。郭良玉还找出了添加剂生产大国韩国耗资三千万美元做的过氧化苯甲酰的毒理实验,该报告的的结论是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遗传性毒性和致癌性。

  记者:您认为那个实验可信吗?

  李:没见过他的实验,谈不上可信.凡是做这个添加剂的,我想没有谁是为了,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为了促进健康的添加剂。

  而郭良玉却表示,他之所以支持使用增白剂还有一个原因,他调查发现,市场上对食品的色泽度还是有要求的,如果禁止使用增白剂,企业会想别的办法改善色泽,这很有可能带来新的不可控的风险。

  记者:一个是加了添加剂的馒头一个是没有加添加剂的馒头,那么您会选择哪一个呢?

  郭教授:我?我告诉你们,我吃加增白剂的馒头。

  记者:为什么?你说的是真心话吗?

  郭教授:对,我就告诉他,增白剂被取消了,那么我可能对那个白馒头不太敢吃,因为我不知道它是咋做出来的。

  专家们对面粉增白剂的争论,更多地集中在安全性角度,尽管各自都有相关证据,但他们也无法最终拿出一个一致的意见。事实上,面粉增白剂仅仅是庞大的食品添加剂家族中的一员。在食品生产日益工业化的今天,为了改善食品品质以及防腐等加工工艺的需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可是到底该如何评估、规避其中的安全风险呢?这才是这场增白剂之争中最大的悬念。

  面粉增白剂只是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担忧的冰山一角。我国现有添加剂种类已达2300 多种,每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 万吨。辣椒中添加苏丹红,看起来又红又亮;用二氧化硫漂白豆芽,使其变得更鲜嫩;老牛肉用上了嫩牛粉,就变得口感滑嫩;将十多种添加剂勾兑一下,就能变成水果口味的“鲜榨果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必要性,在业内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增白剂存废之争长达近20年。正反双方虽然多次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国内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部门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只能借鉴美国或欧盟等国家的实验数据和法典法规,而国际上对于添加剂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声音,导致安全性的论证一直悬而未决。

  郑州奥尼斯特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人员 张发彬

  张:因为我们国家在科研投入这一块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欠缺,比如我们要证明它确实有某种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理特也认为,添加剂是一种外来品,在安全性没有得到足够印证的情况下,对他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而非一味照搬国外的做法。

  李教授:迫切的建构的就是我们对我们国家的食品科研包括添加剂要鼓励自主开发,弘扬我们的饮食文化,支持我们自己传统食品的现代化创新研究。

  郭良玉告诉记者,借鉴国外添加剂的毒理性实验,整个周期在十年左右,每个实验的费用最少也要上千万美元。

  面粉及面制品改良剂技术专家、原郑州粮食学院教授 郭良玉

  郭:你像美国的他们FDA每一年的投资至少都是说作为这个方面10亿美元以上,专门用于干什么呢?做这些检疫做这些检测。所以我们早就给国家提出建议,你这个毒理实验,你不能让私人去搞,可以这么说这个公信力很难保证。

  郭良玉认为,增白剂存废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利益之争,他认为在国内亟待建立一个与利益隔绝的防火墙,由一个中立的机构来科学地进行实验、评估。

  郭:想确保添加剂的安全,你就得设立这么一个机构,你对公众有疑义的东西,你这个机构就独立的你就给展开你的实验。

  半小时观察

  作为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附属品,食品添加剂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我们的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但要让人们坦然接受这个现实的前提,不仅需要安全的添加剂,更需要完善的安全评测管理体系。可现实却是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们的食品安全体系却仍然落后于很多国家。在面粉增白剂的这场争论中,我们看到,无论哪一方或多或少还都是以国外的标准做参照,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来自于欧美等国的研究,难免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这场争论的尴尬,揭示出一个道理,食品添加剂可以是舶来品,但我们的食品安全却无法舶来。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