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三无食品热买 校园周边乱象亟需整治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3/3 13:44:52 |
|
很多学校门口都有卖几角钱一袋的“牛板筋”、“素鸡腿”等小食品。闻着这些食品散发出来令人作呕的腐烂味道,网友“hahahaha”质疑:这些食品会危害孩子们的健康吗? 闽北互动论坛上的这个帖子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然而,出售“垃圾零食”,还只是我市校园周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诸多乱象之一。 昨日,记者探访南平市区学校周边环境发现,小店密布围学校,游商小贩堵校门的情形随处可见;一些小食杂店门面虽小,经营范围却挺广泛,文具、玩具和食品玩混搭;放学铃一响,游商小贩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涌而上齐聚校门口,“身份可疑”的廉价零食卖得热火朝天。
江滨小学门口的流动摊点挤满了放学的学生们 游商小贩打起“游击战”,监管困难 2日11时45分左右,随着南平剑津中学的校门大开,学生如潮水般涌出。很快,学校后门处的两家烧烤摊点热闹起来。摊主一边找零钱,一边烤白米果,用来抹酱的刷子看起来黏黏糊糊,用瓶罐装的各种调味品外表布满了灰尘。而这些显然不影响孩子们的食欲,手上拿着白米果,一边走一边吃得津津有味。 流动摊点多,是我市校园周边环境的第一乱象。 在顺昌各所学校门外遍地开花的光饼制作销售摊、牛筋丸摊、烙饼摊等流动摊点,由于无法办理前置审批手续,不能发放营业执照,卫生状况也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当地城管部门曾多次清理整顿,但小贩们和执法人员打起了“游击战”,以致整治行动收效甚微。 在政和、浦城,经营流动摊点的多数是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法律意识淡薄,人员及场所变动频繁,给监管带来了不小难度。 由于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卫生知识严重不足,部分城郊、地处偏僻的学校及乡镇中小学周边的小食杂店,索取食品“电子票据”意识不强,个别店甚至没有执行进货台账制度。 校园周边特别是农村地区校园周边的小餐饮店、小文具店,存在的超范围经营、经营户食品安全自律制度落实不够到位等现象,自然成了工商部门日常监管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重点对象。 浦城个体工商户叶某在浦城县管厝中心小学附近开了一家店。去年4月10日,他从外地购了三件鲜橙多,由于无法提供进货台账和检验报告,被工商部门处以288元的罚款。 流动摊点“三无”食品俏,质量堪忧 在建阳市一家学校的服务部,因上架销售金额16元的无生产者名称面包,被罚款2000元; 因为出售的“冬瓜王”经送检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在浦城县民主小学周边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人林某,为5角利润也交了2000元罚款; 延平区胜利小学周边的一家店,销售无食品标签蛋糕和过期预包装面包,也领到了罚单。 这些实体店里,商品上架处于工商部门的严格监管下,伪劣食品一经查获,商家便要受到相关处罚。而处于失管状态的流动摊点,那些来历不明的食品,便当仁不让成了危害学生健康的“头号杀手”。 武夷山校园周边的无证照流动摊点上,销售的大多是“三无”食品及大包装拆成小包装的食品。这类“即开即奖”食品,价格便宜,吸引了不少识真辨假能力不高、消费水平较低的学生。部分食品虽然在外包装印制有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预包装食品标签,但是摊主却无法提供这些食品的检验报告。 一些不法商家针对学生群体,制作了低成本的预包装、散装食品,大多质量低劣。部分经营者甚至公然出售“三无”、过期食品和假劣食品,严重危害中小学生的健康。 普及学生健康消费知识,转变观念 为进一步净化城区校园周边环境,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自去年1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以来,截止目前,仅全市各级工商部门就检查校园周边经营户7463户次,取缔无照经营583户,指导办照1263户,查办食品安全案件427起,查扣不合格食品575公斤。 据了解,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去年3月,市工商局与市消保委、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40所中小学校,试点开展为期10个月的中小学生消费维权知识教育活动。 活动以“六个一”为载体,即编印一本《南平市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知识读本》,举办一次消费知识讲座,召开一次“我的消费观”消费维权主题班会,举办一次消费维权知识竞赛,组织一次经营场所消费体察,举办一场消费维权征文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消费维权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与此同时,消费维权共建活动在各县(市)全面开展。在辖区中小学校委会的配合下,工商局、工商所选取与校园周边消费相关的维权法律知识、维权案例,在校内张贴或发布消费警示公告。各工商所在校门口和校内设置消费投诉举报箱,公布12315台和邻近维权站点电话,及时受理学生消费申诉。 [编后] 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依靠阶段性的集中整治行动,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如何让“垃圾食品”远离孩子?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地方政府领导、部门依法行政、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坚持属地,以法律形式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通过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孩子们营造安全的校园周边环境。 与此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 长效监管机制督阵,学生自觉抵制,“垃圾食品”才能失去生存的土壤。 福建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