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聚焦两会:湖北二十年重回全国第一方阵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3/3 13:18:24 |
|
历史给了湖北二十年,让她去追逐心中的一个梦。 梦始于1992年。那一年,湖北“掉队了”。她不甘心就此落后,迈开步子奋起直追; 梦圆于2011年。这一年,湖北经济总量达19594.19亿元,GDP总量和增速均跻身全国前十。 二十年光阴,在脚下这片热土,有人已长大成人,有人则青丝白尽。“重返第一方阵”的宏大叙事,在普通人衣食住行的平淡里,刻下了更生动的痕迹。 镜头一:从“迁徙的候鸟”到在家门口上班 【大背景:承接产业大转移】 1993年春节,孙军靠在广州打工的收入,给位于宜昌市点军区农村的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 就在此前一年,中央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有序流动”,逐步放开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 孙军是最早奔向南方的打工者之一。他至今记得,电视机搬回家时全村的轰动。过完年,村里有十来个青年跟着他去了南方。 一时间,打工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们冬天返乡过年,开春外出务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候鸟”现象。他们所在的荆楚大地,也成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一情形,一直持续了十余年的光景。 情况从2008年开始有了改变。 那一年,欧风美雨,金融危机,沿海地区首当其冲受到波及,造成我省农民工大量回流,高峰时多达300万人。 危机中,有人在扼腕叹息,有人则敏锐地扑捉到机遇的踪迹。 金融海啸袭来,湖北果敢迎战,主动迎接沿海的产业转移,“弯道超越”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008年,在一系列组合拳效应下,湖北实现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增长1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这两个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创造了改革开放30多年之最。 接下来的几年里,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白色家电、石化产业等深入湖北广阔的腹地市场。 湖北集群式的产业链条,不仅成为沿海企业西移的首选,也为国际产业资本提供了战略回旋地。如今,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增至93家。 对于襄阳市双沟镇村民刘思而言,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可能不太理解“承接产业转移”这么稍显专业的词汇,但生活告诉他,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多了。今年,他告别拥挤的列车,在本市工业园找了一份工作。“出去那么多年,没有归属感。”刘思说,在“家门口”打工的最大幸福,就是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再是空巢老人。 省人社厅数据显示,2011年,湖北进城务工农民超1100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达到550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农民工务工省内外比例,从过去的二八开到去年的四六开,今年将达到五五开。 镜头二:“穷山窝、草房多,有女莫嫁百丈河”成历史,大别山人迎来新生活 【大背景:下活区域一盘棋】 1992年冬天,黄冈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慰问贫困户活动。 在麻城市龟山乡的一个村子里,问起几位当家的汉子到过哪些地方时,回答使大家深感意外:除了乡里的小集镇,最远的行程就是攒上一点娶媳妇的钱到了一趟县城。 问起他们最大的愿望,这些汉子说:有饭吃,有柴烧,有政府救济的钱贴补,就抱脑壳笑了。 交通和信息的闭塞,使大别山农户不知山外的精彩,更难以摆脱贫穷的羁绊。 若是时间倒回几年,朱天友也很难想像有现在的美好生活。 大别山腹地,百丈河畔,一个穷山沟正在蝶变为文明新村,朱天友所熟悉的“穷山窝、草房多,有女莫嫁百丈河”已成为历史。 住进小洋楼,用上自来水,儿子娶上了媳妇,分到两亩新茶园,还在村里的猪场入了股…… 湖北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一年间,朱天友所在的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 百丈河的变化,只是湖北科学谋布区域发展棋局的一个缩影。 在红色大别山,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辐射,投资迅猛增长。仅区内黄冈市,已建成全球最大核黄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窑炉生产基地、华中最大钢构产业集群和全省最大民用船舶制造基地。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已全线通车,全长448公里,贯穿黄冈7个县市。 在绿色武陵山,2011年,恩施州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3.5%,规模工业增加值接近100亿元。当年8月,恩施生态旅游接待量即突破一千万人次,后发赶超进入全省千万人次旅游大市行列。 以构建“支点”为一元,统领“两圈一带”、“四基地一枢纽”、“一主两副”等战略,统领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荆州“壮腰工程”等工作平台。 新的一年,更有携手湖南、江西的大手笔,一盘长江中游区域发展的精妙棋局呼之欲出。 镜头三:九旬老人告别“蜗居”,新房里度过祥和春节 【大背景:七成财政保民生】 94岁的李声英,在武汉百步亭花园悦秀苑的廉租房里度过了第一个新年。一年以前,李家祖孙三代还挤在一间住了30年的32平方米小屋里。 廉租房虽不大,但格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搬进新居之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每周还会上门看望,嘘寒问暖。 为让居者有其屋,湖北仅去年就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35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房任务。 这些年来,湖北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真金白银上挥出大手笔。以去年为例,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支出占70.6%。 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我省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老百姓的荷包更鼓了:城镇居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增加1000元左右,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收额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 看病养老更有保障了:去年,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445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7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连续7年上调,达到月人均1387元。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我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全省11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记者手记 春天里湖北再出发 肩负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任,抖落“中部洼地”的历史尘埃,湖北正在追求“质”与“量”的双重跨越。 我们看到,战略性新型产业加速成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07年,湖北省汽车产业首过千亿。去年,全省千亿产业增加到9个。其中,汽车、食品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钢铁、石化产业过3000亿元。 我们看到,节能减排富有成效,GDP更加绿色,去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以上。 我们看到,“治庸问责”在全省强力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减至373项,减幅23%,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 20年前,小平南国之行,武昌是第一站,“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鼓舞和激励湖北发展一往无前。 2005年和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和责任让湖北跨越充满信心。“我们不能替代前人,后人也不能替代我们。在湖北发展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和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的当口,在跨越式发展已成满弓之箭、蓄势待发的时候,我们只有乘机而为,跨越式发展,跑出与以往不同的记录,才能无愧于历史、不辜负前人、对得起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