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粮食生产功能区助推规模化经营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2/27 15:08:59  

 春寒料峭,细雨朦胧。在新湾街道宏波村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块里,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该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柏军望着这一片春粮,内心涌动着丰收的希望。

  在响应推进“两区”建设的号召下,2007年,宏波村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着手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如今,4个年头过去了,坐拥480亩核心区块的王柏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尝到了不少甜头:“通过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块,水稻亩产量从之前900多斤增加到1170多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去年我种植的水稻总产值每亩达到2000元,成功实现了创收。”说到这,王柏军欣喜不已。

  记者从区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1年底我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个,实施面积5.46万亩。其中,有7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被认定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8516亩;列入市区三年建设计划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0个,实施面积2.42万亩;2011年新建区级粮食生产功能区40个,实施面积3.04万亩。

  作为“两区”建设的“重头戏”之一,粮食生产功能区已逐渐成为我区“旱涝保收稳产区、解决抛荒带动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区、统一服务先行区”。而这些功能区,如今已成为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户应用科学技术致富的前沿“阵地”。

  在已公布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科技创新成了今年的关键词。我区种粮大户也逐渐意识到,要做好粮食功能区这篇文章,就必须靠技术来“说话”。

  “村里积极帮助种粮大户改良晚稻品种,从普通的品种到引入‘甬优8号’超级稻,亩产量足足增加了100多公斤,每亩收益也增加了350元。”新湾街道农技员孙关兴说,“2010年,我们还创新农作物轮作制度,尝试着采取松花菜-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的轮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获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为提升基本农田质量,宏波村还对该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了肥料结构调整。不仅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肥力,还综合施用水稻专用肥、有机复合肥和钾肥等三种肥料,并着力提高钾肥的使用量,每亩增施钾肥15斤,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抗倒能力,亩产量也提高20%,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粮食合作社还与浙江勿忘农集团共同合作,建立了面积达210亩的繁种基地,每年可为其他农户提供优良的水稻品种“秀水134”种子约11万公斤,按每亩地用种量8至10斤来计算,最多可以供2.75万亩土地播种,在富裕了自己的同时也为其他种粮农户带去了福音。

  据悉,今年我区将新建粮食功能区2.56万亩。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应金耀表示,今年我区将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粮食面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健全服务体系,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