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如果能在冬天吃上西瓜或是草莓,真会觉得是件无比“奢侈”而幸福的事情。首先因为它的物稀价高,难得吃一回;其次是那带着夏天气息的果肉着实令人兴奋,它们仿佛带来了一种改变季节的魔力,直叫人赞叹农业技术的改进—季节再也不是牢不可破的樊笼,我们的美食梦想将不再遥远。
吃饱到吃好,真的吃好了吗?
事实确实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餐桌上日益丰富的菜肴,逐渐改写了我们的时令习惯。这是我们从“吃饱”到“吃好”的一大跨越。在那个时候,全国的大棚蔬菜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在推广,新品种被引进国内,我们在菜市场中可以挑选到越来越多的反季节蔬果。这无疑是一场胜利,一场用欲望和技术战胜自然规律的胜利,我们都在暗暗庆幸已被满足的口腹之欲和迅速提高的物质文明,又有谁会提出不合时宜的质疑呢?
中医说:少吃反季节菜
但从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来看,饮食本应遵循自然的规律。食物是由气味组成的,而它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时候,才能得天地之精华。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叫“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按照阴阳气化理论,植物生长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菜,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寒热消长规律,会导致寒热不调,气味混乱,成为所谓的“形似菜”,徒有其形而无其质。如夏天的白菜,长得可以,但味道远不如冬天的;冬天的西红柿,外表虽然红得好看,但质硬而无味。
孔子也说:“不时,不食。”就是说,不符合节气的菜,不吃。有时想调一下胃口,吃点反季节菜,也未尝不可,但长期食用,对身体并无好处。
大棚菜,最具争议的反季节蔬菜
于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让我们对反季节蔬果生出些新的感受。我们开始挑剔它不纯正的口味,嫌弃它营养成分不足,甚至质疑它的安全性问题—尤其用保温设施栽培的大棚菜,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何洪巨教授还明确提出:反季节蔬果,宜避而远之。
在国外,也是大吹“新鲜自然”风。现在很多蔬果销售商都会计算“food miles”,即食品是从多远以外的地方运来。因为食物从越远的地方运来营养流失越多,所以他们提倡吃临近农家种植的当季蔬果,而不是反季节蔬果。
美国的一个农民联盟还自创了一个很特别的小节日,叫做“自产节”。在这个节日里,纽约的一些农业组织、演艺团体会和民众一起在联合广场聚会,分享音乐和好吃的本地自产蔬果。
吃,还是不吃,这不是个问题
在反季节蔬果这件事上,我们固然创造了“奇迹”,但同时事实证明,我们并未因此而真正获益—除了口感上的不过瘾,还将面对不少安全隐患。所以在吃与不吃这个问题上,如何取舍,正是一场不同欲望间的对垒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