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监管机构说法相左 红牛被摆乌龙还是另有隐情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2/17 20:29:12 |
|
打开红牛中国的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声明,一份《关于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合法合规、安全稳定,不存在非法添加的声明》。这份声明针对的是近期关于红牛产品违规添加的报道。 日前,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报道称,哈尔滨一位学生考试期间一天喝了4罐红牛,家长担心喝多了影响健康,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 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红牛进行查证的过程中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而对此,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表示红牛近年来的检测"均符合产品明示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另一方面,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查证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有些原料未在当时的生产批文中标注后,又公开声称"红牛标注符合当时法规",但该局后又表示,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在依法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有关产品进行监督检验。 就这样,哈尔滨药监局的核实结果就从"违规"变成了"符合当时规定"。这些举动不禁令人好奇,红牛饮料到底有没有问题。 配料表的"毒性"与"前科" 据黑龙江电视台报道称,按照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产品罐体上的标注显示,该饮料添加了柠檬酸、柠檬酸钠、咖啡因、苯甲酸钠、胭脂红、柠檬黄等6种成分,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到的其对红牛的生产批文中,并没有柠檬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胭脂红这4种成分。同时,在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两种成分接近1:1的配比,是否会合成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安纳咖(又称"苯甲酸钠咖啡因")的问题,也引发了重重质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张婧表示,安钠咖属于国家一类精神药品,在临床中被严格使用,过量会产生头痛、紧张、焦虑、耳鸣、心率增快等症状,长期应用会出现一定依赖性。但目前尚不能断定红牛饮料中的咖啡因和苯甲酸钠会否生成安钠咖。 哈尔滨市一位药学专家介绍,单纯看苯甲酸钠和咖啡因的分子式结构,两者反应能够形成安钠咖,但这必须具有一定条件,比如需要加热、加入催化剂或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置换产生新的化合物。如果仅仅是常温条件,苯甲酸钠属于稳定的盐类,二者混合一般只能产生混合物,而不是新物质。 该专家表示,两者混合能否产生安钠咖,还要看生产工艺和流程。比如许多企业生产时为灭菌往往会采用加热方式,而在加热情况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还需具有权威资质的部门经 过试验判断。 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分局长表示,抽检的样品已送往检测机构,正常情况下会在半个月之内出具检测结果,依据的标准是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检查还会涉及该品牌提具的批文之外的食品添加剂。 其实,早在2009年6月,奥地利生产的红牛能量饮料先后被德国和中国台北检验出含有毒品可卡因。香港有关部门随后在三款红牛饮料中查出含可卡因。之后,香港超市"红牛"全部下架。 而这次的添加剂风波,也让一些超市纷纷下架红牛产品。2月11日,家乐福总部对在全国门店销售的红牛产品采取了暂时下架处理的措施。下架原因是"红牛公司商品包装上所公布的配料成分与其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配料成分不符"。但是两天之后,在收到红牛公司提交的国家权威部门关于红牛产品品质的证明文件后,家乐福总部即向全国各门店下达了红牛产品的上架通知。可见,令产品重新上架的关键因素便是国家权威部门的证明文件。不得不提,还有红牛公司自己的声明。 不清不楚的公告 面对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迅速做出了回应,并在新浪财经发表了声明,并提供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关于红牛饮料的长期抽检情况说明。红牛公司声明称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合法合规、安全稳定不存在非法添加。 声明还称:"就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分局对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使用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以外的食品添加剂调查质疑一事,中国红牛已按法律程序提交相关法律依据和说明。对此,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12年2月11日,在其官网发布了《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标签标识相关情况进行核实》的公告,证明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不存在任何非法添加,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罐体标签标注的所有配料,均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允许添加的。" 最后,红牛还做出了承诺: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产品不存在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产品品质优良,安全稳定,敬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饮用。 红牛的这份声明,建立在两个部门的发言上。第一便是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说明。其在说明中表示,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出品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自1998以来就一直由该中心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市场随机抽样,专项检测监管,多年来的检测结果表明,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均符合产品明示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同时,说明表示"近期,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检测产品及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要求"。 而当时查证红牛添加成分未在国家药监总局生产批文备案的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11日下午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对红牛饮料标签标识相关情况核实的最新消息,称"根据当时保健食品注册管理的有关规定,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说明书中可只载明主要原料"。也即是说,红牛目前包装上的标注,符合当时的规定。但是,这一规定在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手负责保健食品后予以废止,此后的批准证书及说明书要求必须标注全部原料。但在国家食药监局网站上,关于红牛产品的最新申报信息为2001年,2005年之后的申报信息尚未更新。 为此,哈尔滨药监局又表示,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正在依法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有关产品进行监督检验,进展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为获得进一步的消息,记者试图向有关部门咨询情况,可是并未得到清晰明确的答复。对于2005年废止的标准,记者也想问清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也未得到准确答复。首先,记者致电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第一个电话是办公室所接,对方在问清记者身份后,对记者提出的几个问题表示并不知情,接着告知了另 一检验部门电话,但是称该部门主任可能出差,记者致电后确无人接听。 记者随后致电红牛事件的另一关键机构--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其办公人员和法规办人员处得知,现在所有关于红牛事件的进展情况发布,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负责,哈尔滨市药监局不再进行任何发布。 而在2月15日,国家食药监局通报了红牛饮料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检查组对北京、山东、湖北、哈尔滨四省市的红牛饮料11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了抽检,符合规定,尚未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检查中发现,红牛饮料生产企业在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已责令其限期改正。 但是,这个公告对于那个2005年废止的标准,未做解释。记者又试图联系国家食药监局新闻办,截至发稿也无人接听,心中疑问也无法解开。 到底有没有非法添加 据新华网报道,哈尔滨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是卫生部1997年7月4日批准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1997)第327号,申请人为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保健功能为抗疲劳。该产品申报资料中配方为水、白砂糖、牛磺酸、肌醇、赖氨酸、维生素PP、维生素B12、维生素B6、咖啡因、苯甲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香精、胭脂红、柠檬黄。此前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未标注的苯甲酸钠、柠檬酸钠都在其中。 对此,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梁洪公开解释,柠檬酸钠、苯甲酸钠、胭脂红、柠檬黄等食品添加剂是国家核定的红牛配方中可用的成份,而且上述食品添加剂"国家食药监局部门在回复函中,回复说允许我们使用"。此外,红牛公司的所有添加剂都是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规定(GB2760-2007)进行添加的。 而对于红牛饮料含有苯甲酸钠和咖啡因两种成分,是否会产生安钠咖的问题,红牛中国区总经理王睿公开表示称,在饮料的含量和环境范围内,一比一的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是不可能生成"安钠咖",且咖啡因、苯甲酸钠是合规的食品添加剂。 尽管红牛相关负责人一再强调苯甲酸钠和咖啡因的混合并无大碍,但是相关专家依然表示,红牛饮料中这两种添加剂接近1比1的配比,危险系数较大。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消费者依然表示近期不会购买红牛饮料,无论如何也会先等待最新检测结果和官方说法出来后再说。市民李先生就告诉记者,食品是否真的安全,不是企业发表声明就可以的,必须由有关部门及时调查,给公众一个客观公正的说法。"我会一直关注红牛事件直到最终结果出来,"李先生说,"毕竟红牛是曾经80后一代人经常饮用的饮料,我本人也喝过。而且红牛广告不还是林丹代言的吗?如果有问题,那必须给大家一个交代。" 而在国家药监局的通报公布后,知名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该通报与国家标准完全相左。董金狮表示,由卫生部2011年4月20日发布并于2011年6月20日正式实施的强制性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显示,对于"咖啡因"这种食品添加剂,其适用范围为"可乐型碳酸饮料",最大适用量为每公斤0.15克。 "这就意味着咖啡因只适合于可乐型碳酸饮料,不能用于其他饮料。"董金狮表示,除此之外的食品、保健食品都不应该使用咖啡因作为食品添加剂,而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保健食品的添加剂使用要求也要遵守上述国家标准。"红牛饮料属于保健食品,其含有咖啡因显然违反了国家标准规定"。 虽然目前有很多超市都重新上架红牛饮料,但是红牛这次的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安全本身的问题,而已经是社会公众对食品行业整体的不信任。记者在物美超市采访的一位北京市民告诉记者,为什么红牛发表了声明可我还是不信呢?这和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案件关系太大了。"你发表了声明,并不代表就真的没有问题,对吧?"该市民说,"即便是你真的没问题,也依然会有人认为你是有问题的,这就是现在我们老百姓对监管部门,对整个食品行业的直接态度:不信任。" 或许,红牛添加剂事件就像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一样,产生问题时,行业之间意见分歧、相关部门之间说法不一,而对于公众来讲,似乎永远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也仿佛没一个人能说得明白。功能性饮料一直饱受质疑,而红牛也进入中国将近20年,我们不禁要问,红牛,你到底有没有问题? 记者王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