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绥化市获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 粮食总产305.8亿斤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2/15 17:56:49 |
|
东北网2月14日讯 2011年,绥化市粮食总产达305.8亿斤,比上年增产36.7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年均递增18.3%,用占全省1/7耕地,生产出1/4以上粮食产量。肇东、海伦、北林、青冈、庆安5个县(市)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肇东、海伦、北林、望奎、庆安、青冈、兰西、安达、明水9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绥化市获得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市农委获得全省粮食生产贡献奖,有40人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获奖总数占全省的28%。 近年来,绥化市从建设国家可靠大粮仓的大局出发,科学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实施“强基础、上科技、活体制、强机制”四大工程,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连年提高。 实施基础建设工程,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十一五”以来,共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5亿元,新建和维修加固大型水利工程项目28个,增打机电井12480眼,水田硬质化渠系总长度达到447公里。共争取农机化建设资金9.6亿元,新购置大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12.3万台(套)。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投入5400万元建设水稻智能催芽车间22个,供苗能力达到175万亩,全市建设育秧大中棚17.2万栋,大中棚育秧率达到90%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200万亩,是5年前的1.5倍。 实施科技长入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绥化市坚持农机农艺农户相结合,良种良法良田相配套,大力提升农技推广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栽粮食作物,逐步建立起了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模式化栽培和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重点建设了北林到庆安、绥棱和北林到肇东、安达等水旱田5条生产示范带。在示范带上,打造了158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园区。实现了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的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实施经营创新工程,不断挖掘粮食产能效益。绥化市重点采取5种模式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一是合作组织模式。全市组建了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257个,统一耕种土地面积达160万亩。二是大场大户模式。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户采取租、包、串等多种方式,将土地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全市种植规模在200亩至500亩的大户达到3200多户,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300多个,总面积达140万亩。三是产业基地模式。依托龙凤、中粮等12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建基地、签订单等方式,带动规模经营面积1750万亩,参与农户达78.8万户,签订各类农业产业化合同订单40万份。四是场县共建模式。积极引进农垦系统各类大型农机具和管理模式,通过租赁承包和代耕、代播、代收等方式推进规模集约经营,到目前,经营面积达258万亩。 实施机制保障工程,不断积蓄粮食发展后劲。市委、市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建三江垦区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出台了扶持政策,今年一次性为肇东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投入2000万元,各地在秋整地、智能催芽基地、大棚建设、水利建设、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奖励政策,拿出奖励资金达2800多万元。积极整合农业开发、扶贫、项目、信贷、部门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粮食产能建设,仅2011年就投放春耕生产资金63亿元。县乡两级在水稻智能催芽基地、大棚建设、水利建设、秋整地等方面无偿投入资金5亿多元。各地各部门争取国家和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80多项,总投资额为14.62亿元。采取多种措施防灾减灾,把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粮食丰产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