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湖北嘉鱼四举措实现菜农收入与蔬菜价格“双稳”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2/14 13:37:05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全省的蔬菜大县,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被湖北省授予全省首批蔬菜生产出口基地县。

  这里的蔬菜“北上南下”,销到北京、山西、山东、辽宁、甘肃、广东等23个省区市,还出口日、韩、北美、东南亚市场。与许多蔬菜生产大县一样,经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升级的课题显得格外紧迫。“新春走基层”采访中,记者深入嘉鱼县的田间地头,访农户,探苗情,听民声。

  打造绿色品牌

  “绿色蔬菜”是嘉鱼蔬菜的卖点。

  嘉鱼县副县长魏萍说,近年来,嘉鱼大力组织实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和利用物理方法防治害虫,先后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被湖北省授予全省首批蔬菜生产出口基地县。同时,当地积极探索创新科技兴农机制,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70%。

  在嘉鱼县农业执法大队副队长王琨华的办公桌上,摆着《新编农业实用读本》、《农业政策与法规》等书籍。他告诉记者,嘉鱼县农业部门在全县建立了16家无公害农资经营连锁店,规范农资经营管理,建立农资质量可追溯台账。同时,加大农资市场执法检查力度,每年对全县近200家农资经销门店进行4至5次拉网式检查,严厉查处销售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和禁用农药的行为。

  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在当地不断推广。嘉鱼县植保站站长刘军民说,他们引进推广了多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产品,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11年,嘉鱼县在近20万亩的田地上,推广使用除虫菊、鱼藤酮等生物农药。同时,安装性诱剂8000套、太阳能杀虫灯400盏、黄色诱虫板2万张。“农药+物理+生物”的综合防治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嘉鱼县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体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周报制度,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全程跟踪检测,每年仅对蔬菜检测就达5000多批次;每年与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签订质量承诺书,建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和质量追溯制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如今,嘉鱼县先后有19个蔬菜、水产品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169个,为打响地域化品牌,县里统一注册了“嘉鱼蔬菜”商标,并出台扶持政策,对每个贴标农产品给予3.5分的补贴,鼓励农户贴标上市。

  加强专业合作社建设

  一场冬雨让通往菜地的路又湿又滑。这是湖北最冷的季节,空气湿冷刺骨。

  春节前夕,嘉鱼县富德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国雄到蔬菜基地看苗情,农户们纷纷跟他打招呼。说起种菜,王国雄显得很内行,他笑着说:“你看我现在不像个农民,去年夏天,我每天种菜、销菜,又黑又瘦,跟农民没啥两样。”

  王国雄原来做农资生意,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蔬菜合作社。“现在入社社员有280人,合作社以服务为主,利用我们熟悉农资市场和销售市场的优势,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为啥转行向农?他说:“做农资生意是与农民打交道。我们是蔬菜大县,但农民长期种的是"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包菜),种这些大路菜,农民很难增收。我想,能否干点事,帮着他们闯市场。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这些年农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中央出台了不少好政策,干这行有前景!”

  “干这个,得自己先种菜,种得好,农民才愿意跟着你干。”2010年,王国雄自家承包了200亩土地。“引进苦瓜新品种的时候,我先试种,效果好了再推广。苦瓜收获了,开始卖不出去,如果不及时卖出去,苦瓜两三天就变黄了,根本没有卖相,最后只能烂在地里。那时,我特别着急,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人家却不要,心里难受死了!”经过从种到销的全过程,王国雄对农民的辛苦多了一层理解。他感慨地说:“农业是看天吃饭,不旱就涝,就盼着风调雨顺,但风调雨顺了,又卖不出好价钱!农民确实面临不少困难,搞农业风险很大。”他的目标更明确了:“在发展农业方面找出一条路,真正让农民幸福起来!”

  合作社成立以后,他们为入社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统一采购种子、农药、肥料,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农民免除了后顾之忧。

  去年,大白菜、包菜等价格大跌,合作社选种的苦瓜让农户挣了钱。王国雄说:“选品种时,要考虑产量高、品质好、市场能接受的,比如苦瓜有保健功能,越来越受欢迎。经过多次考察、试种,我们选择了这个品种,这种苦瓜口感好,肉厚,产量高,一亩地能产1万斤以上,投入1000多元,3个月挣了6000元,加上是绿色食品,销得很好。2011年11月,我们种的苦瓜获得中国武汉第八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称号。”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在官桥镇阴山村,一片片大棚成了新风景。温暖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收拾辣椒苗。这个大棚种的是杭椒,棚里最显眼的是黄色诱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大棚里挂着牌子:杭椒预计产量每亩4000斤到6000斤,预计产值每亩达到1万元到1.2万元。

  58岁的官桥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正梅告诉记者:“这个大棚种的是杭椒6号,适合在丘陵地区推广,你看这叶子现在还是绿的,抗病性不错。大棚还套种了葡萄,这样一亩地纯赚5000元没问题,效益很好。”

  这片大棚是湖北大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他们采用“龙头企业+农户+市场”的模式,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1.5亿元筹建1500亩的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生态旅游园区,让游客在这里采摘、垂钓、游玩。

  阴山村党支部书记宋新华说,村里有18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大禾公司2009年8月到村里投资,租了1000亩土地搞设施农业,每亩地给农户租金130元,还聘用村民到企业“上班”,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

  “我现在是农业工人了,每个月也有工资!”村民郑武英笑得很爽朗,“我老公在外打工,我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以前都是他挣钱养家,去年我也挣工资了!”她算了笔账,除了出租土地的费用、良种补贴等,公司还给她每个月的保底工资1250元,忙的时候还有分红。去年,她挣了近1.8万元,每年公司还给400斤粮食,第一次拿到工资,她心里高兴极了,一次存了1000元。

  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既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科技人员定期下乡指导生产。张正梅说,每个镇都设了6个病虫测报点,什么时候该如何防治,他们都会印发材料,宣传单上印着农技人员的电话,农民随时可以咨询。他们定时到村里办培训班,传授最新的知识。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

  菜农最揪心的是蔬菜价格的波动。

  嘉鱼县的大路菜规模大,精细蔬菜规模偏小。过去,这里打的是“时间差”,主销早春菜和越冬菜,价格还不错。“2011年,南北方气温相差不大,天气偏热,不少菜便集中扎堆上市了,导致蔬菜价格走低,不少菜农赔了钱。”嘉鱼县农业局副局长邱向连说。

  嘉鱼县的蔬菜复种种植面积58万亩,种植业占农民收入的70%,其中种植蔬菜又占到农民收入的60%。邱向连说:“嘉鱼的菜分五类,第一类是两瓜两菜,占全县蔬菜的80%;第二类是精细蔬菜,以早春菜和延秋菜为主,占全县蔬菜的10%;第三类是水生蔬菜;第四类是西甜瓜;第五类是野生蔬菜。后3类加起来占全县蔬菜的10%。”

  在农口工作了12年的嘉鱼县农办主任耿协刚说:“我们信心很足,干这个很有味!”他说,嘉鱼县过去以种粮棉油为主,后来着力调整种植结构,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农民也受了益,近3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嘉鱼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当地的农产品98%以上是通过这一渠道销往各地的,蔬菜出口每年保持在700万美元左右。

  “去年春天包菜出现滞销,我们也在反思产业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省农办的同志、菜农、龙头企业的代表召开了联席会,请大家为嘉鱼县蔬菜产业把脉问诊。”耿协刚感慨地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急需突破!今年起,我们县把蔬菜产业升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这给我们开出了一张很好的药方。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湖北农业强县。这个强,强在质量上,不是数量上,要依托科技创新,解决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嘉鱼县实施了农业人才工程和农业示范工程。为了推进“农业人才工程”,他们打算“三步走”,一是培养乡土人才,送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接受新理念;二是大胆引入人才,2011年,嘉鱼县引进17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经费、有编制,这是当地第一次这么大力度引入农业人才;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创新体制机制。今年,他们把科技成果转化率列入考核目标,希望龙头企业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调研中,耿协刚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困惑一,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如何转变?现在种地的农民年龄偏大,观念陈旧,但龙头企业对种植的全过程都有严格要求,农民的观念需要花大力气改变。困惑二,发展设施农业投入从哪来?发展精细蔬菜要搞设施大棚,但大棚投入大,资金是瓶颈。嘉鱼县财政去年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3700万元,力度不小,但很难再提高,靠农户投入也不现实。困惑三,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如何体现。现在,农业科技人员年龄老化,如何培育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如何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嘉鱼县农委聘请了一位武汉市农业局退休的总农艺师张园定期给农民培训。“她讲课,农民听得懂,愿意听,实践经验丰富,农民对这样的老师需求大,但这样的人太少。”困惑四,谁来主导市场价格?蔬菜价格波动比较厉害,农民种菜比较盲目,还要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培育中间环节。

  对嘉鱼县这样的蔬菜大县来说,转型升级显得格外紧迫。如何让“菜园子”更好对接“菜篮子”,如何让菜农获得稳定的收益,他们的实践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