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土地和粮食里有爸妈的希望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1/25 13:55:17 |
|
地点:河北沧州 乡言:一天来三四个粮贩,什么粮食都出价高,那就是紧俏;若一点杂质都没有、颗粒饱满的粮食还被挑三拣四,那就是粮食不好卖了。——爸妈的卖粮经验 参加工作后,每年回老家的时间算下来不过10天。除了春节,粮食收获季节至少要回一次。 记得有一年麦收,我执意请假回家。同事调侃,你是全报社第一个请麦收假的人。 说实话干不了多少农活,对我而言,粮食不仅是保障温饱的食物,也是供我上大学唯一的资金来源。同我一样,多数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土地和粮食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收粮商贩仍是粮价涨落信息源 种地收粮,于爸妈而言,是一年中一笔大收入。“不光不要公粮,一亩地政府还倒贴几十块。”爸爸和电视里接受采访的农民说的一字不差。 发生在前年的一桩事,让爸妈有了不存粮的习惯。哪怕价钱低一点,也要尽早卖钱了事。 一天夜里,两三个外地人相中我家老屋的几十袋玉米和两袋花生。来人剪断了拳头大的门锁,悄悄运走了存粮。 这几乎是我家所有的存粮,也是余存的所有土地收入。 这事搁在五六年前,妈妈肯定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因为那时我正上大学,家里丢了粮食意味着我没了学费。 后来,嫌疑人在邻县犯了事,供出在我家作案的事实。 邻县的警察带着两个戴着手铐的年轻人来到我家老屋前。 妈妈原本是想教训他们一下,但怕对方哪天再行报复。直到两个年轻人提出讨点水喝的请求,妈妈才轻声说出一句,“以后可别这样了,才多大点的孩子啊。” 风波过后,爸妈种地照旧。 相比于十几年前的老牛拉大车,拖拉机走进了大多数农家,联合收割机已经逐渐被村民认可。越来越多的农户宁愿排上几天的队等着收割机。 每到卖粮时,爸妈像生意人一样,希望讨个高价。 虽然种了几十年的粮,爸妈还是不知道粮食什么时候值钱,什么时候会降价。村民们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进村收粮人的多少,过往的频繁次数,从而判断粮价高了还是低了。 爸妈说,一天来三四个粮贩,什么粮食都出价高,那就是紧俏,村民就要斟酌再三;若一点杂质都没有、颗粒饱满的粮食还被挑三拣四,那就可能是粮食不好卖了。 农家供个大学生“耽误一代人” 爸爸喜欢看新闻,特别是粮价涨浮的消息,但他总结出一句话,“这跟粮食也没啥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偶尔看了一眼新闻,急忙打电话回家,听说粮食价涨得很快,黑豆涨到了7块多钱一斤。我信誓旦旦地告诉爸妈,“先别卖,肯定会涨”。 这次回去,爸爸还在埋怨,要我包赔他的损失。半年过去了,不光黑豆没涨,村里一个收粮食的都看不到了,“幸亏早卖了一半,才四块多,全听你的就上当了”。 妈妈还会把此次卖粮事件归结为读书无用。 我们村里的学生,能进入高中者半数以下,其余大致为打工或做点小生意。也有人发财当了老板,我的几个同学卖钢管、包虾池赚了钱。 “种地供我大学生累怵了,也有点后悔。”谈起这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表婶是他*的坚决支持者,“你看俺们村的谁谁谁,不到40岁都当上婆婆了”。她认为上大学令家里少盖了一处五间带装修的大瓦房不说,“还耽误了一代人”。 表婶说,听说县里很多不到20岁的孩子,早早地领着女朋友回家,先结婚、过上小日子,等到合法结婚年龄再领证,“这时孩子都会走路了”。 事实上,表婶的孩子也上了大学,她原先反对孩子早恋,看着孩子到了30岁还没结婚,她也开始赞成那些早婚者了,“供你们上学有嘛用”。 说是这么说,但这几年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妈妈总说,上大学就意味着这辈子不种地了,这是农村人都认准的道理。 记得在我上大学时,爸妈希望能通过贷款暂缓压力。听说手续十分繁琐,还要有担保人,让他们摇摇头作罢,“欠谁的钱都得还,勒紧裤腰带,走到哪步算哪步”。 如今每年八九月份,妈妈唠家常时,还是会数着谁谁家的孩子上了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谁谁家两口子供出两个大学生,连发几个感叹,竖起大拇指。 农村妈妈发愁儿子北京买房 最近几年,村里部分土地也成了“硬通货”。 高速路和铁路经过,村里的地也难免被征用。修村旁的高速路时,我家也按人头分得几千块钱。 村后还有在建的铁路,对于村民而言,大多数人不知道铁路的名称,驶自哪里,通向何处,更不知这条铁路造价有多少个亿。 铁路经过的村庄,占地村民签了补偿协议,这个事村民最关心。“国家征地,没得商量”。附近村里哪家哪家得了几万元,在当地人中间广为谈论。 按照他*的理解,不管高速还是铁路,不能老占不到我家的地。到时候,拿下那笔收入,“还能在北京帮你买房”。 妈妈已年近六十岁,还想着靠自己的力量攒钱给我买房。 我说,北京的房子几万块钱一平米,你一年赚一万,还得不吃不喝,也差得远了。我妈吸了一口凉气,不再说话。 看着电视新闻里,很多农村人都住上了小洋楼,有暖气、有电梯,过着像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妈妈说,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她所向往的。尤其是邻村已经建了两排楼房,几万元一套,让她很羡慕。 我说,没了宅基地,住进楼房,那拖拉机放哪儿?妈妈说,都住进楼房了,谁还种地啊,“国家给养老钱,我可不受那个累了!”。 说到这里,妈妈特意看看我,略带调侃地说,“就算有那钱,也得先给我们这个大学生买房啊”。(记者 刘一丁)
|